民国大文豪

第三百四十章 一场电影行业的战争(1/2)

    日本人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终于得到了甲午风云的剧本。

    他们认真的研究了剧本,现其中的确有丑化日本人的剧情,但程度控制的很恰当。

    只是日本人在作战时胆怯慌乱,或者凶狠残暴的段落,这在战争电影中很常见,没办法根据这一点来阻止电影的拍摄。

    何况,这场战争日本最终取得了胜利,剧本中不乏有展现日本官兵勇往直前的片段。

    作为一部中国人拍摄的电影,能做到这种程度真没什么可挑剔的。

    这么说来,林子轩这次并不是和日本作对,是他们太多疑了。

    但有了津门大侠霍元甲的前车之鉴,日本人对林子轩的狡猾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没有掉以轻心,而是继续研究剧本。

    他们察觉到这部电影和津门大侠霍元甲一样,都是爱国主义影片。

    整部电影把邓世昌塑造成为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观众想到邓世昌这个人就会联想到爱国,和霍元甲一样。

    一旦这部电影放映,邓世昌就会成为一个爱国符号,一种爱国精神。

    若是这类的电影再多一些,唤起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对日本将极为不利。

    在上海虹口区,东方通讯社的总部,一群日本情报人员针对这件事出谋划策。

    有人提议咱们可以丑化邓世昌,中国人说他是民族英雄,咱们就找历史资料来证明邓世昌不是英雄,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总会有缺点。

    就算真的没有缺点,咱们也能栽赃他,毁掉他的英雄形象。

    还有人说这场战争是咱们日本赢了,咱们海军也有自己的英雄,不如宣传咱们的英雄。

    更有人提议咱们也拍摄一部电影,从日本的角度看待中日战争。丑化中国人。

    这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日本人把各种意见提交了上去,等待上级的命令。

    对于东方通讯社的建议,日本情报部门觉得在中国展开大力宣传的时机到了。

    从晚清到民国,上海一直是日本势力潜伏中国的最大据点。

    日本的东亚同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东亚同文院。并成立支那研究所,以此为掩护,进行中国情报收集调查,并编纂支那年鉴。

    这个所谓的东亚同文院就是一所间谍学校,创办人中岛真雄本身就是一名大间谍。

    在对中国的宣传上。日本一向是不遗余力。

    日本人以民间人士的身份在上海创办多家报纸。

    可以说,上海是日系报纸在中国的源地,也是日系报纸最多的地区。

    比如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有亚东时报、同文沪报和上海新报等。

    中岛真雄不仅自己在上海及其它城市投资报纸,他的很多学生大部分也进入了各地的报馆中,充当主编、编辑和记者。

    除了报纸上的宣传,这些年,日本在中国做了不少的工作。

    比如在东北支持张座霖,在中国各地建立日本人聚居区,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

    他们对中国的社会名流采用各种拉拢手段,争取这些人的支持。

    随着电影的展。日本人意识到光是报纸还不够,电影和广播都是非常好的宣传手段。

    然而,和中国电影一样,日本的电影行业并不达,无法和欧美等国家相比。

    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o3年建立的东京浅草的电气馆。

    最早的制片厂是19o8年由吉泽商行在东京目黑创建。

    直到192o年,日本松竹电影公司成立,采用了好莱坞的制片方式,建立了以导演为中心的拍片制度,日本电影才逐渐进入正轨。

    在林子轩的影响下,现在的中国电影已经远远过了日本电影。

    不少日本商人甚至会把中国电影带日本放映。影响到日本电影行业的展。

    日本情报部门觉得东方通讯社的提议很好,拍摄一部反映日本海军在中日战争中英勇作战的电影,有利于宣传日本的正面形象。

    但这部电影不能由日本的电影公司来拍摄,那样容易引起中国观众的反感。

    日本可以暗中支持中国的电影公司拍摄。

    他们经过仔细甄选。找到了和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是死对头的天一电影公司,也就是张时川和邵醉嗡的电影公司。

    日本人出资金,连军舰都可以用来拍摄,只是要借用中国电影公司的名义。

    他们甚至提出入股天一电影公司,全力支持天一公司和林子轩抗衡。

    面对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