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937

为什么说满清入关是历史倒退(3/7)

的口传心授,成为独门绝技,传世和发展都很难。除《几何原本》之外,数学方面还有《乾坤体义》,物理学《奇器图说》、《远镜说》,地理学《万国舆图》,哲学《西学凡》,逻辑学《名理探》,明末知识分子对西方科学和哲学正系统地引进,西方传教士金尼阁从欧洲带来七千部书,教皇也捐献了500多。有大量数学和天文学、科学等内容。其中不少被翻译成中文。其文化、科技的引进深度、广度不亚于清末,而朝廷、官吏和知识分子却比晚清积极得多,受干扰也少得多。崇祯十二年,天主教传教士毕方济直接向崇祯皇帝上奏富国强兵四大策,一、改历法,二、辨矿脉,三、通西商,四、购西铳。崇祯皇帝先后准奏。可惜明亡得太早,没有起到作用。

    德国大思想家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辨,欧洲显然略胜一筹,即使在数学和战争科学上,中国也低于欧洲的水平。然而在实践哲学方面,既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欧洲实在是相形见绌。”

    李约瑟说:“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明代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到1 6 4 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异,它们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和《梁启超论清学史》)。

    清初的大屠杀以及后来的文字狱和闭关锁国彻底中断了这一进程。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此失去活力和交流。战战兢兢从事考据。从此远离科学,科学家绝迹了。大批科技成果和科技著作失传,被翻译成英国,俄国,德国,日本多种文字,在世界科技史占一席之地的《天工开物》在中国绝迹,明末传教士带来的大批西方科技文化著作再难面世。

    康熙前期也有传教士,但是他们所起的作用和明代大为不同,明代传教士输入宗教和科学,科学书籍并不比宗教少,因为明代人需要科学知识。只谈宗教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尊信,而清代传教士极少谈到科学(只讲些天文历法),这是因为汉人在满人高压下,在禁海闭关政策影响下,不敢接近西洋人,传教士失去士大夫的支持,宗教也就遭到满族统治者的压迫,不能象明末那样顺利发展。(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653页)《几何原本》再受知识界重视是到了清末,李善兰再次翻译了《几何原本》并完成后九章的翻译。而徐翻译的《几何原本》却传到了 日 本,对 日本近代科技发展影响很大。试想如果在明末上层知识分子推动下,以其敏锐和威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就能早200年实现。中国人会以和平健康的心态引进这些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理论乃至民主制度。中国绝不会在近代因为“技不如人”而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 ,在近代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据统计,利玛窦传教中国时翻译了大量西方著作并因此留下许多汉语新词汇,现在仍在使用的有83个词 ,比如 “测量”、“平面”、“平行”、“地平线”、“地球”、“曲线”等等以及无法统计的词根,比如“x球”、“x角”、“x线”等等。由于满清中断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大量西方翻译的著作被毁。之后满清中断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长期实行闭关锁国,这项工作终于在近代由日本完成。清末民初,大量现代汉语词汇从日本传到中国,这些词汇构成现代汉语极其重要的组成。比如,“警察”、“干部”、“哲学”、“政治”、“经济”、“管理”、“系统”等等都是从日本翻译而来的,这些词汇构成现代汉语的主要框架。这些名词和概念的传入明显带有日本式的思维,带有日本式理解现代文明以及古代文明。并不是中国文化理解外来文化自然吸收的产物,这种思维也常常导致我们误会古人。满清入关其恶果还意味着古代中国文化和现代中国文化出现断层,国学从此中断了。

    过去的学生成了别人的学生,自己的老师,无论从文化还是武力中国都败给了洋人,自古以来中国人还从没有这样自卑和不自信过,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这种文化上的不自信,其恶果之一就是“不抵抗主义”、对外妥协投降泛滥,“降官如潮,降将如毛”,中国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据鼓吹满清的阎崇年讲清朝因为保守和自大先后失去八次对外交流,睁眼看世界的机会。问题还不仅仅如此,当马戛尔尼来访并建议中国对西方商业开放,乾隆给出清楚的回答:“大清王朝只关心本国事物的恰当实施,不屑于奇技淫巧之事,也不关心精巧的商品,我们不需要你们国家的制造品”。从顺治、康熙开始的禁海令、迁界令到驱赶外国传教士同样都是闭关锁国的举措。康熙四十六年 禁止各地天主教传教,教士退回澳门,外人不得留驻内地。满清规定:“州县官失察西洋人过境,但并未逗留,降一级留任,府官罚俸六个月”,一个地方发现洋人,全省官员都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