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宋重拾旧山河

第一百七十七章 设神机营(2/3)

,马车便到了国子监门口。国子监管理严格,门卫森严,闲杂人等根本进不去。阿刚去跟门卫说明了马车上的是哪位大人物,门卫照例地登记过,便打开门,恭请国公的马车进入。

    “哎!凭什么这个马车可以进去,我不能进?”有人在大门外叫道。

    三四个门外赶紧跑出去赶那个不知礼数的人,生怕惊扰了国公大人:“不是请你走,怎么还在这里捣乱?”

    领头的门卫亦步亦趋跟在屈平的马车外面,急着道:“大人您慢走。”

    “门外吵闹的是何人呐?”屈平问。

    门卫长连忙解释道:“一个衣冠不整的山里人,不知礼数,非要进来找咱们国子监管事。”

    门外争吵那人耳根灵敏,听见门卫长跟马车里的人说话,高声道:“在下虽是山人,却并非衣冠不整,衣虽旧,却整齐,冠虽不时,却正如天日。君子当正衣冠,而后方行天下!”

    屈平听得这人还有点意思,便让阿刚停下马车,带着武智深一起下了车。

    门卫长吓得冷汗直流,以为粗怒了国公大人,慌忙道:“大人,小人这就去将他赶走。”

    屈平抬手制止门卫长,说:“不用,学府门前,应该文雅礼貌,不可妄起争执。万事礼当先,和谐社会嘛。”

    屈平往大门走去,向门外那山人道,“你好,请问阁下是何方高人,来此何事?说不定,我可以带你进去。”

    那人心想,这位大人年纪轻轻,看着倒是来头不小,看来要进去或许只有指望他了。

    他说:“在下生活虽然贫苦,心灵却十分富裕饱满。这些门人看在下衣冠难登大雅,便以貌取人,不给在下进入,真是岂有此理!”

    “阁下为何一定要进去?”屈平看他也不像是要来念书求学的,看着山人渔樵打扮,说话又有几分书卷气,难道他还想来应聘求职。

    “在下李侗,剑州人氏,师承罗从彦、杨时。二位先生自感触摸天命,感叹一生所学传授局限,特遣李某下山进京入国子监,以授技业!”那个自称李侗的山人自豪地说。

    屈平心说我也不认识你说的这两位师傅,剑州远在福建,我连他们二人的名字都没听过啊,是我太狭隘了,还是你师傅真的很一般?

    屈平悄悄问武智深:“你听说这两人名字吗?”

    武智深摇摇脑袋:“贫僧只知道阿弥陀佛……”

    “算我没问。”

    武智深突然一拍脑袋,“啊!杨时,贫僧好像听鲁忌提起过,他当过工部侍郎,后来告老还乡,皇上还封了他一个什么龙图阁学士,赐了紫金鱼袋。”

    工部侍郎啊,自己竟然不知道,看来自己那段时间在朝时间太少了。自己读书少,也不知道这个时代有哪些有大学问的人,哎,吃了没文化的亏啊!有时间一定要大补起来。

    屈平假装跟杨时很熟,说道:“原来是这两位大人的学生,失敬失敬。”

    李侗看出来屈平对自己的两位老师不是很熟悉的样子,真不知对方是从那个山里出来的,还一下混成了个来头不小的大人。

    李侗自豪地说:“家师杨先生,四十而程门立雪,师从陈颐、陈颢二位先贤。”

    李侗心道,我都将二位陈老的名字说出,你这个文盲不会还不知道吧!?

    陈颢陈颐兄弟二人年少时,便求学于《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先生,周先生乃“北宋五子”之一,贯晓易经,乃儒家理学的开山鼻祖。二程学成之后,融汇自身学识,总结出一套“穷经致用”的理学,因其常于洛阳讲学,所以他们的学说又被成为“洛学”。

    北宋的二程学说经过不断发展,特别是福建派的弘扬,到了南宋朱熹,更是登堂入室,甚至身列孔庙,可见学界地位之高。宋明理学,或程朱理学,总体来说他们几个是宋代理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关于“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屈平还是知道的。

    说的是两个人为了拜入一位姓程的大咖门下,不惜站立雪中,最终获得了师傅的肯定,说的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故事。陈颐、陈颢这名字听着不会写,但是有印象,历史课上说过,陈颐、陈颢和周敦颐等人是宋理学的奠基人。

    不过对于宋理学,后人学识肤浅之人,便会对理学先驱横加指责。事实上,那套穿小鞋、狭隘的妇德学说,都是更后来的傻子搞出来的。

    这样看来,这位李侗先生确实是有来头的。

    屈平这回真的如梦方醒,笑道:“哦!原来如此!我知道了,失敬失敬,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来来来,我带你一起进去!”

    李侗看了看一旁默认的门卫长,这个自称“我”、看不出官品架子的年轻人,应该是个后生吧,他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