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崇祯

第八十三章  不合朕意(2/2)

建奴五次大规模入塞,哪一次大明军队提前做了准备?

    还有,鞑虏五次大规模入塞,哪次不是绕开宁锦防线,从长城北面破关?

    哪次大明朝廷不是被动挨打,然后调天下之兵勤王?

    为什么每次都不加以修正?

    难道大明朝廷每次都天真地认为,不破宁锦防线鞑虏就不敢入关吗?

    集重兵于宁锦防线有何意义?

    为什么兵部从来就没有提出建设性的防御方针?

    这些问题,都是兵部没有做足功课啊!

    当然,也不能完全怪他们。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崇祯皇帝以为,除了厂卫的问题外,兵部下面也缺了一个军情局。

    没有军事情报的支持,兵部的大佬坐在朝堂上,能有什么作为?

    又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而鞑虏为什么对大明军队的实力、部署、动向了如指掌呢?

    战场侦查双方是同等的机会,但谍报战的实力双方不在一个等级上,鞑虏有带路党啊!

    八大皇商是干什么的,其他人怎么没有成为皇商?

    另外,鞑虏还有俘虏,还有原来投降的军队……

    总之,鞑虏获取大明的情报来源很多。

    而大明对鞑虏,一无所知。

    太不对等了。

    大明又焉有不败之理?

    包括卢象升三人制定的对虏概要,崇祯皇帝岂止不合圣意呐?

    那是完全不满意啊!

    可是,那能说他们垃圾吗?

    当然不能。

    后世有些键盘侠认为卢象升、洪承畴也就是内战内行,对鞑虏就不行了。

    咋听好像是这么回事,其实不然。

    说到底,这是没有情报支持。

    卢象升、洪承畴都是剿匪司令,对流寇的动态了解得一清二楚,打胜仗自然不足为奇了。

    可是对鞑虏呢?

    一无所知!

    都是临时从前线抽调过来,匆忙上阵,功课都没做足,又焉能不败?

    崇祯皇帝思忖间,殿外响起了脚步声,兵部的三位的大佬来了。

    【7e小说网:m.7e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