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崇祯

第一百零五章 说的比唱的好听(1/2)

    血崩了,每片雪花都是有罪的。

    大明凉凉了,每个朝臣都不是无辜的。

    这些不知死活的狗东西,死到临头犹自在争斗不休!

    最后便宜了建奴,断送了汉家天下!

    令人徒呼奈何,扼腕长叹!

    “诸位爱卿,朕因东虏、贼寇猖撅,祸害大明。而朝廷兵、粮、饷俱缺,故去岁不得已用辅臣杨嗣昌之议,增加练晌。

    朕何尝不爱民如子?又何尝不深知百姓疾苦?

    然不征练饷即无法更练新兵,不更练新兵即无法内剿流寇,外御东虏。

    此情种种,诸位爱卿应深有体会。故而朕万般无奈之下,唯有暂苦吾民一年。”

    金銮殿内,崇祯皇帝语气低沉,跟他的“肱骨之臣”讲述他老人家征收练饷的无奈之举。

    “可是列位爱卿也要看到,自征收练饷后,朝廷在剿匪一事上成绩斐然,可喜可贺!。

    原来在河南、河北一带的几股流贼,已经纷纷请降。巨匪张献忠、罗汝才也成了釜底游鱼,请降于谷城,逃逸不得。

    李逆现在被围困在商洛山中,惶惶恐恐,不复昔日嚣张气焰,眼见即可就歼。”

    实话实话,征收练饷,配合杨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大明朝廷取得令人瞩目的剿匪成绩。

    此时若是能和靼虏取得和议,暂缓他们入寇大明的时间,取得不错的战略空间,不要背腹受敌功亏一篑,大明或许还可以多苟延残喘几年,甚至能翻开新的历史篇章也犹未可知。

    若此,大明可以再度延续,杨嗣昌也可名留千史。

    至少,杨嗣昌的战略是正确的,是符合时下大明实情的务实之举。

    只可惜,猪队友不允许呐。

    以黄道周为首的东林党人,不顾大明的实际情况,操弄民意,活生生地堵死和议之路,丧失了大明的战略空间。

    最终,大明凉凉了。

    当然喽,他们也没捞着什么好处。

    改朝换代之际,在建奴的屠刀之下,他们也必须对自己的命运做出生死攸关的抉择。

    有人舍生取义,以死报国,名留千史!有人卖身投靠,背主忘恩,遗臭千年!

    但不管怎么说,生前不干人事,死后成名,这都是不可取的。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这是南宋以后信奉朱熹的腐儒们,平时不干实事,只能在大难临头用以死报国的方式解脱。

    而无疑,黄道周就是此类人的代表。

    这个和史可法一样的人物,干啥啥不行,嘴炮第一名,最后以死成名,被评为“民族英雄”。

    丹墀上方,崇祯皇帝深深地看了“民族英雄”一眼,继续往下说,“然此时,东虏因和议不成,入侵大明,杀朕子民。

    朕不得已中断剿匪进程,号召天下勤王之师,共御外敌。值此国家危难之时,朕希望诸卿以国为重,为国着想。

    因此,朕切望文武臣工,不论在朝在外,都能和衷共济,共商国事,群策群力。万不要各立门户,徒事攻讦。”

    这番话,崇祯皇帝可谓苦口婆心,寓意深远,更是他老人家的心里话。

    御驾亲征在即,他力求朝堂稳定,一切都等回来再说。

    当然了,如果有人能够听见去,以国为重,那更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只是……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金銮殿内,黄道周听崇祯皇帝话语间都是偏向杨嗣昌,且意思明显说他不顾大局,攻讦同僚,枉做小人!

    这还了得!

    传扬出去,以后如何在朝堂混?

    他黄道周一生,靠的就是顶撞皇帝成名,又岂能容忍陛下指责?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神情悲苦,一脸愤然说道:“禀陛下,臣……臣……读书数十年,惟以忠君爱民为心,不以功名爵禄为怀。

    臣多年躬耕田拢,胼手胝足,穿布衣,食粗食,清贫自守,不慕荣利,为天下人所共闻。

    臣今日所言者,正是出自一片忠君爱国之心。

    流贼为患,臣何尝不欲食其肉而寝其皮。东虏祸国,臣何尝不痛心疾首欲驱除靼虏,既忧且愤。

    今日种种,臣之心中,独恨杨嗣昌只知与东虏暗中议款,全忘《公羊》‘尊王攘夷’之教。

    以至于今日人心溃决,岂因要各立门户而攻讦杨嗣昌!

    再者,万历时,因辽东军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