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山河

第一章穿越(2/5)

等十八人出现,继续坚持反抗,被人尊称为“十八魁”。外国传教士对他们的出现非常震惊。以“十八魁”为首的贫雇农力量,在民教矛盾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斗争本色。但“十八魁”的力量还无法冲破自然村藩篱而掀起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除了历史契机的原因外,还必须具备比“十八魁”更坚强的组织力量。当时与十八村相邻、并分布在山东、直隶交界地区的梅花拳,正好为它提供了扩大斗争的力量源泉。所以,当“十八魁”1892年的反教会斗争遇到挫折时,便向其邻近的威县沙柳寨赵三多寻求梅花拳的支持。

    赵三多(1841年——1902年),出生于威县沙柳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习武,先拜临清碧霞宫僧人冯克善为师,后拜梅花拳第十三代传人临清杏园张如纯为师,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他刀、枪、棍、棒及各种兵器样样精通,最拿手的是虎头双钩,使起来得心应手,如风弛电挚一般。不管是对练还是迎敌,能赢他者甚微。在山东、河北交界一带威望颇高。他广设拳场,膝下门徒三千余众。

    赵三多一家七口人,三亩多地,一间半草房。虽然人口多、土地少,但他和两个儿子都会手工艺,靠做银匠糊口。赵三多青年时除耕种自己的土地外,还捎带着给地主耕种土地。中年做小买卖,卖碗、瓢等。他爷爷是个穷秀才,到他父亲时就卖地给地主。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耕种自己土地的同时,也捎带着给地主耕种土地;二儿、三儿当银匠。

    赵三多虽是在威县东境有影响的梅花拳师,但他在梅花拳内部的辈分并不高,属于第十四辈,还是文场师傅,且属于梅花拳大架派。

    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深,中国人民面临着外国教会势力的一场新攻势,这是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为大背景的。梨园屯教案便是随着这样的形势而加深的。方济各会传教士和教民气焰也因此更加嚣张。他们向地方官府呈控“十八魁”,又向拳民扬言,官府要派员逮捕梅花拳拳首赵三多。加之德国出兵胶州弯,掀起了各国瓜分中国的浪潮。由于这一历史契机的刺激,再一次掀起了反教会的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梅花拳内部有人劝赵三多不要再斗下去,其理由是梅花拳历史上没有犯乱之事。赵三多为了保全梅花拳不受牵连,将他所率的梅花拳队伍改名“义和拳”,摆会、亮拳均打义和拳旗号。其实,早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左右就出现过“义和拳”的名称,当时有人呈控,说直隶大名府元城和山东东昌府一带,已有人收徒习拳,名叫义和拳。据副都统福长安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所奏:王伦是清水教徒,后学枪棒,便诡称义和拳。王伦起事后九年,即乾隆四十八年,南宫县魏家庄一个叫魏玉凯的曾呈控说,王伦与魏家庄的李存仁、魏学宗、王三、严龄等都是都是高口村李姓的徒弟。高口村就在今宁晋与新河交界处,李姓师傅就是李成章。

    赵三多在“十八魁”鼓动下聚集了各地拳众三千多人,于光绪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1897年3月24日)在梨园屯“亮拳”三天。这是义和拳在甲午战争后针对教会势力新攻势的一次尝试性对抗。“亮拳”结束后,“十八魁”和义和拳便于三月二十六日(4月27日)聚众攻打梨园屯,展开了武装反教会的斗争。据清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1897年7月26日)《总署收法国公使呈班照会》载:此次武装反教会斗争“将该处教堂居住奉教人19名前往攻打,而该作乱之人当杀毙教民二名……,除二家未抢外,约有200奉教之人理应逃走”。东昌知府洪用舟断令将庙基充公,另为洋人觅地建堂。一方面缉拿凶犯,并赔京钱二千串。山东主教马天恩却推翻前说,索要更多的赔款。洪用舟屈于教会势力,于光绪二十四年春、正二月亲带勇队到达梨园屯,将县令何式箴撤任,委曹倜接署。教会势力又占了上风,再次激起了义和拳民的激烈反抗。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赵三多率义和拳近万人,蜂拥而至。义和拳力量的迅速聚集,使外国侵略者感到震惊。法国公使再次向中国提出,要迅速议结梨园屯教案,并以逮捕“十八魁”为重要条件之一。洪用舟为了能逮捕“十八魁”,曾购觅眼线,四处缉拿。他到梨园屯一带时,还指使勇目,诱骗阎书芹,使阎书芹在暗处遭枪伤。并督率勇役拆毁庙宇,将原基交还教民盖教堂。这时,“十八魁”和义和拳的斗争已开始有了统一的行动,势力已扩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非府、州、县等地方官员所能控制。义和拳正在做揭竿而起的酝酿。他们首先焚毁了威县崔家陈村教民房屋,1898年4月23日午夜(农历润三月初三或初四),曲周黑刘村梅花拳首**同又率义和拳民以“毁教灭洋”为目标,进袭了相邻的麦子乌营村,后又北上魏村。5月14日(农历润三月二十四日),“十八魁”与义和拳又进袭了钟管营教民村,使潘村、马家庄等教民村感到十分紧张。

    其实,所谓义和拳,并不全是梅花拳拳民。事实上,义和拳是以梅花拳为主,融合一些八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