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大名府的成安县展开了反教会的斗争。光绪二十五年五、六月(1899年6、7月)间,已有会员六千多人。会首刘胜先,他领导大刀会的反洋教斗争,惊动了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耶酥会把他看成是与义和拳有密切联系,并危及他们生存的可怕力量。后刘胜先被戮于乱枪之下。刘胜先的死使大刀会在成安一带的斗争遭受严重挫折。成安县令企图将这些大刀会成员编入自己的团局之中,但大刀会众都投奔顺德府沙河县和河南省武安(后属邯郸)去了,与当地的义和拳汇合攻打教徒村。这支反教会力量在耶酥会传教士1898年报告中被称为“大刀会”,但到1901年,其报告中已改称义和团了。
从1899年夏秋起,直隶、山东的义和拳又开始活跃。1899年夏秋至1900年春夏,直隶、山东大旱,不少农民只好贱卖土地,一亩地只值四吊钱,有的甚至用一亩地换一斤粮食。在严重的灾情威胁和土地兼并下,贫民无以为生,争相附和拳民。义和拳开展了普遍的均粮斗争,而且把均粮与仇教相结合,把贫困看成与帝国主义有关。他们在揭贴中道:“天无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由于农村社会危机同民族矛盾相交织,各地民怨沸腾,群情激愤,对赵三多、阎书芹的义和拳再次开展大规模的斗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赵三多在滹沱河和运粮河两岸联系各地拳众和其他民间秘密教门,进行新的斗争酝酿时。阎书芹仍率众活动在梨园屯与邱县十八村之间。这期间,义和拳也在各地纷起,悟修和尚为首的义和拳活动在景州、阜城一带;王庆一为首的义和拳活跃在枣强、景州和故城一带;德州齐家桥大师兄李金荣、郑德茂为首的义和拳活跃在吴桥、德州一带。
阎书芹所部义和拳在得到威县拳首王玉振支持后,同邱县十八村的常家屯拳首牛九州、孙汉章汇合,再返梨园屯,同驻扎在那里的官兵决战。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日(1900年1月9日),阎书芹下令,各村义和拳到常家屯集合。十一日,阎书芹联系王玉振等带领拳民500多人的队伍攻打梨园屯。驻梨园屯的官军用炮轰击,义和拳有所伤亡,退到干集东时,又遭官军伏击,损失很大。阎书芹率部分队伍北上滹沱河,与赵三多汇合。
光绪二十六年四月,赵三多在景县、阜城再度立起“兴清灭洋”旗号后,先攻打朱家河教堂,并有官兵暗中相助。临清、武城、威县、南宫各县义和拳都往朱家河汇集,教民死亡近4000人。由于人多,吃饭困难,又分开三股,一股留在原地,归乜某指挥;一股归阎书芹、“十八魁”带着,由运粮河东经恩县攻打武城县十二里庄;一股归赵三多带着,由南宫、威县进攻临清小芦。
赵三多攻下小芦教堂后,便回到威县大宁,这里是梅花拳的一个重要据点。赵三多与这一带的梅花拳、义和拳拳首汇合后,聚集了七、八千人,开始攻打魏村、赵家庄。教民们在外国传教士的指使下,由魏村教会长李老明,潘村教会长、大地主张老蕊为首,组织洋枪洋炮装备的武装队伍,以对抗义和拳。由于威县县令派兵来助,义和拳在这次战斗中失利,退至张家屯。外国神甫带领教民武装一直追到张家屯,抢走村里的牲畜、衣物,还打死了一些村民,没有逃走的拳民被逮住以后,统统把辫子栓在门槛上,用斧子将脑袋砸烂,叫做“砸杏核”。教会还要张家屯出钱重修魏村教堂,名曰“包洋债”。赵三多在此役后退回冠县十八村与威县沙柳寨一带。
阎书芹的义和拳队伍在王玉振的配合下,联系了李玉可、董和尚等所部500多人,于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1900年1月11日)回攻驻梨园屯的防勇。在取得了以郝洛有、任王氏(又称任寡妇)为首的夏津义和拳和以戴大木为首的武城义和拳合力支持后,又于7月16日开始,同十二里庄的教会势力展开激烈战斗。有拳民1000多人,声势浩大,各地拳民也纷纷响应。十二里庄教堂号召全县教民壮丁来此集合,地方官员也向教会势力妥协。阎书芹在攻打十二里庄的战斗中未能取胜。
阎书芹攻打十二里庄虽然失败,队伍却不断壮大,因为他的反侵略正义斗争赢得了直隶、山东交界各地拳民的支持,其战斗力也越来越强。同时,还与队伍中几个骨干人物有关。一是王玉振,号老金,是威县拳首之一,阎书芹1900年在梨园屯战败退据常屯后,就是由于他的协助,又邀集卫河两岸拳民前来报仇。阎书芹队伍中之所以有山东博平来的大刀会、神拳和武城、夏津的义和拳,主要是靠王玉振联系。王玉振最初与清河某庄有仇,谋往报复,遂纠同山东茌平的神拳、大刀会首领徐福和尚及朱西松、朱士和等部分拳民,于光绪二十六年二月攻打茌平、博平司家营一带教堂。随后又在清河县许庄、高唐县袁王庄、夏津县堤庄、武城县杨家庄等地活动。袁世凯饬令武卫右军先锋后路东字军前营、左营集中兵力兜剿。面对清军的围攻,王玉振率众列队,开枪抵抗,使东字军前营、左营到处奔走,疲惫不堪。
二是宋全海,号赤子,人称宋狮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