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虎贲

九一八事变究竟是谁的责任(2/3)

、刘珍年七八万军队,30年到31年还一度驻扎着孙连仲部4万多人和马鸿逵部1万多人,东北军只得到了青岛一个海军基地驻扎海军舰队。山西绥远盘踞着10多万晋绥军还有西北军宋哲元部2万多人,庞炳勋部1万多人,孙殿英部1万多人以及原方振武的部下鲍刚和张人杰的数千军队,更令其不安的是就是河北南部还盘踞着石友三部6万大军,而这些军队的复员和善后工作,蒋委员长全权交给张学良,人家不管了,这几十万军队的衣食住行忙得张学良头昏眼花,财政上根本负担不起,而在这时,石友三在各方的鼓励下,起兵反叛了。

  石友三是原来冯玉祥的部下,是西北军少有的东北籍贯的将领,长于练兵,军队战斗力极强,并对东北军战斗力极其看不起。他占据冀南接受汪精卫的任命,和粤系军阀、桂系军阀遥相勾结,并与韩复榘、孙殿英结成三角联盟,另外还和刘桂堂达成一致,准备共同反奉,据说还得到日本人的默许,其目标是在河北打败奉军,并顺势攻进东北,自己做东北王,这可是捣毁家屋的事情,东北军不敢怠慢,只能将能调出的部队尽量调出,不但将辽宁的14个国防步兵旅调入关11个,4个骑兵旅调进3个,还把3个炮兵旅全部调进关内,200多架飞机也加入战团,吉林有日本驻军,没敢动,就把黑龙江的两个国防步兵旅也调入关内。虽然在31年7月到8月的奉石战争中石友三由于韩复榘和孙殿英的出卖,孤军深入被东北军击败,6万军队,除沈克万余部被东北军收编,唐安植部数千退到山东被韩复榘收编外,全军缴械。但东北军调入关内的部队,由于日本人的阻挠已经很难再回到关外了。

  9.18以前,东北已经势若累卵,整个辽宁只驻扎5个国防步兵旅(其中2个在山海关和锦州,不在辽宁腹地,为替东北军把守回家的路),其余3个旅,第七旅在沈阳,第19旅在兴城,第20旅在洮南,1个骑兵第3旅在通辽,调出关的部队能回到辽宁的只有炮八旅(重炮兵,装备150毫米榴弹炮)回到彰武、阜新一带,还有东北军的基本全体空军回到了沈阳,这些部队能顺利回到辽宁,应该是鬼子认为其是特种部队,没有步兵掩护只能乖乖被鬼子缴械。可以说当时辽宁的部队只剩下4.5万左右,其中还有8000多异己力量和4000左右不能打遭遇战的炮兵,而与之对峙的是1.5万装备精良,准备充分的关东军及守备队(包括已经动员起来的在乡军人)。而真正的对峙第一线沈阳,只有独立第七旅的8000士兵,对抗的是鬼子一个联队及1个守备队还有千余早已动员起来的在乡军人,总数约6000人。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当局(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当局和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都力求避免与日军决裂,以为像济南事变那样忍耐一下,不让鬼子找到借口,就算鬼子动手最多将沈阳像济南一样,暂时让鬼子占领,以后也可以通过国际力量和平收回。这样,独立第七旅就成为一颗弃子被孤零零放在沈阳等待着鬼子的进攻,而他的手脚还被死死束缚。

  那在9.18以前,东北军为什么不回援呢?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大家知道,当时东北铁路大部分被鬼子控制,而1931年夏天以来,东北局势非常紧张,关东军不断挑事,东北军出关容易,回去就会马上引起战火,这是东北军和国民政府都不愿意看到。而且在张学良总部所在地的北平和天津甚至山海关都有日军驻扎,虽然只有几千人,但他们是按照辛丑条约驻扎在那里的,如果不是政府一心决裂,双方正式开战,东北军是无法清除这些跗骨之蛆的。而在这前后,天津日军还收买汉奸组织便衣队以日租界为据点,频频进攻天津市政府,华北局势十分动荡。更值得忧虑的是,在奉石战争正在进行时候,逃到大连日租界已经1年的阎锡山悄然回晋,重掌大权,这十万晋军可以随时冲出山西,将以一字长蛇阵从河南濮阳到山海关的东北军一分为二。那些刚刚叛卖石友三的韩复榘、孙殿英之流还是蠢蠢欲动,所有的形势对东北军都很不利。当然,这时候如果中央对其全力支持,明确派兵帮助,并不惜决裂,也要让东北军回家,那鬼子应该不会敢发动9.18事变,但是,当时国民政府执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要求东北军全力避让,力求不发生冲突,发生冲突也要避让,这就使东北军无力改变势态,只能坐等鬼子打上门来,还得赔笑脸。这样的情形在9.18以后还是如此,在没有国民政府的明确命令和支援下,关内的东北军只能坐看关外东北军被消灭,被分化瓦解,而毫无办法,因为他如果回师东北,中央是不会帮助一点的,地方军阀还可能背后捅他一刀,最主要的是他将在没有基地的情况下以十几万军队和一个强大的国家单独作战(至少他短期内面对的是已经扩编的2万多关东军、2万多朝鲜军,几千中国驻屯军和几万伪军,而如果敌人国内派兵的话,甚至比他的部队出关的速度快),这是毫无胜算的。

  那东北军可不可以减少损失,如将空军调回关内呢?这很难,当时的空军与现在的空军不一样,当时的空军很幼稚,虽然东北军的近300架飞机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空中武力,但他并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