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人以为就要散朝时,突闻魏徵一声暴喝:“陛下!拒接圣旨,对皇家乃大不敬之罪!皇权的威仪何在?皇帝的威望何在?”
李世民……
众大臣……
拒接圣旨,自古有先例,这确实是挑战皇权最直接的做法,也是最作死之法。古代有名儒、大臣对皇帝的做法有意见,往往会拒接圣旨,比如非常有名的包拯闭门拒圣旨。
皇帝敬畏人言,也不敢拿拒接圣旨之人怎么样,往往是不了了之。而杨义即不是名儒,也不是朝中重臣,他敢拒接圣旨,是谁给了他胆子?
唐朝初期,皇权在某些方面是比较低的,比如皇子想娶五姓女,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们认为,陇西李并不算关陇豪族的一部分,而认为是胡人的后裔。即使他们成了皇族,五姓女依然对他们不屑一顾,下圣旨赐婚也没用!
现在摆在众人面前的问题是,杨义被定罪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然而,事情往往会出人意料之外,正当李世民被逼到墙角时,一个道士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僵局。
此人便是李淳风,他来到殿中,对李世民打了个稽首礼:“臣将仕郎李淳风,参见陛下!”
“哦,将仕郎来了。不知将仕郎所来何事?下朝后找朕可好?”
李世民看到李淳风来了,欣喜不已。所谓的“下朝后找朕”的话也就那么一说,他还真怕李淳风就坡下驴走了。
幸好的是李淳风不但不走,还和李世民说出了一番令朝臣们诧异的话来。
“陛下,臣之所以跑到朝堂上来,非臣所想,而是不得不来。”
“何解?”
“陛下,还记得月前,臣与你说过的紫微星异常,有紫光落于东方之事吗?”
“自然记得,当时你说有神人现世,关乎国运,后来向朕要了百名羽林军往东方寻去了。怎么,有消息了?”
“经臣月余的明察暗访,仔细推算,确实已经确定,臣要找的人!”
“哦,那给朕快快道来!”李世民听了李淳风的话,不敢置信的站了起来。
“陛下,你是想自己知道,还是所有人都知道?”
李世民愣了一下,看了看正在发愣的大臣们一眼:“将仕郎李淳风随朕来。任城王、河间郡王,齐国公,宿国公,卫国公,吴国公,翼国公到崇仁殿候驾,退朝!”
“陛下!”魏徵不甘。
李世民理都不理他,袍袖一甩,直接走了。
李世民将李淳风带到朝堂后面问明了情况,顿时惊骇莫名,满脸不敢置信之色。向李淳风再三确认,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觉得可以让其他国公知道,准备将李淳风带到崇仁殿再重复叙述一次。
由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心胸之宽广,乃历朝历代帝王之最。若换作其他帝王,碰到如此怪异的事情,他巴不得自己一个人知道。
李世民坐于宝座上,任城王、河间郡王和各位国公跪坐于殿中两旁,李淳风则盘坐于李世民的宝座左下角。
在场之人除李世民、李淳风外,都非常惊讶的看着李淳风所坐的位置。
李世民看着下面的心腹:“众位爱卿都是朕的心腹爱将!朕今日让尔等知道此事,入得你耳,烂在你肚,切莫传扬出去。否则,莫怪朕无情!”
李世民将话一说完,现场立马显现
一阵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
众人拜服在地:“臣誓死效忠陛下。”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看向一旁的李淳风:“开始吧!”
李淳风向李世民打了个稽首,应了声是,转头面对众人缓缓道来:“数月前,贫道夜观天象,发现紫微星异常,有一束紫光落于东方。
当时贫道并未算出祸福,不敢报与陛下,贫道索性日推夜算,终于在一月后算出,天降紫光于东方,乃神人降世,是利国利民之兆。
于是贫道便向陛下要了百名羽林军前往寻访,一边推算,一边打听、追踪,却总是慢了一步。
经贫道的努力,才将来龙去脉捋清了。种种迹象表明,此神人乃死而复生之人,也就是说,此人先前已死,可后来又复活了。”
“怎么可能,死了还能复活,将仕郎是不是搞错了?”程咬金开口嚷嚷,听得投入的众人,已经被震撼到了。
“憨货,认真听下去!”李世民瞪了他一眼。
现场传来嘻嘻索索的偷笑声,程咬金一脸郁闷,随即不在言语,静静听了下去。
“贫道最终锁定一人,此人明明已经死了,草草掩埋于华阴城东二十里处,二十余日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