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恭石等人见杨义边打边退了,心知这小子可能要逃跑,便连忙布置人去前面堵截。
太原王家的人因自家小娘的原因,也腾不出手来帮他,杨恭石那个气呀。心想:靠天高地不如靠自己。
可是,他们没追出多远,便追丢了杨义的踪迹。
追到天黑时,见找到杨义已是不可能,杨恭石便下令撤回。要是杨恭石耐心的再走上百来步,转过枝叶茂密的树林,就能来到杨义倒下的那农家了。
华阴城里,杨家客栈,王艳等人回来五天了。她站在窗前看着外面下着小雨的天气,心里不由得产生了些许惆怅和悲伤。
杨家依然派人在县城周边的乡下排查杨义,不过这次不是为杀,而是真正的找人,居说是杨家的老祖下的令。
王艳回来的当天,总管便要下令启程前往他长安,好将自己的婚期定下来。王艳无奈,将自己和杨义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刁总管。
刁骑听了王艳的话,当时便崩溃了,整个人浑浑噩噩的,也不说走的事了。
因王艳洗澡那晚,碰到了杨义从地下出来,受到了不小的惊吓。到华阴城时就病倒了,这一病就病了一个月。
上月病稍好转,便要刁总管带她到城外散散心。长安那边来信催了几回了,王艳都没放在心上。
虽说唐朝对处女并不是看的那么重,但是一个将要被自己享用的女人,在来的路上却被另一个人给上了,这是任何男人都无法忍受的。
就好比一颗骄艳欲滴的桃子,摘下树的时候,突然被虫子在上面盯了一口,想想就气人!
杨家祠堂,杨家唯一幸存在世的族老,他也是前隨的王爷。随文帝杨坚见了他,也得叫一声叔父的人,他已经九十四岁了。
当年天下大乱,他作为杨家家主、族长,义不容辞的带领皇室子孙,回到了他们的郡望,重建了杨家的声威。
后来,由于自己年老体衰,子嗣又早亡,便将家主和族长的位置传给了侄孙(即杨义他爹)。可是,没过几年便出了手足相残,争夺家主这种事情。
由于杨义他爹突然的逝世,而杨义也不明不白的死了。族老才无奈的任命杨恭石为族长,但是家主的位置并没有传给他,意思是需要考察杨恭石的人品和实力。
族老站在祠堂的中间,负手在后,手上握着一根藤条。正昂首看着各位祖宗的灵位,脸上深深的皱纹表面,有些许悲凉。
在他的后面跪着三个人,分别是杨恭石和他的两个管家。祠堂的两边、大门外的天井,乌泱乌泱的站着数百人,闹哄哄的。
“肃静!”族老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他的话掷地有声,话一出口,四周一片寂静。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解?”族老缓缓的将始祖杨震的名言念了出来,转身看向杨恭石,眼睛有些冰冷。
杨家始祖的这句名言,被后世子孙用作四知堂的堂号。
四知堂,出自东汉名士杨震。东汉永初二年,杨震被调往他处任太守,路过昌邑时,县令王密晚上悄悄去拜访(王密曾是杨震举荐为官),并带黄金十斤作为礼物(东汉一斤为250克,十斤黄金相当于现在的五斤)。
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请这位老领导,在以后多多照顾。
杨震当场拒绝,说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
杨震生气了,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四知”便成为了千古美谈,其后人多以此为堂号。
“族老,我……我……”杨恭石吞吞吐吐的说不出所以然来。
“说!咳咳……”族老动气过渡,随即传来一阵剧烈的咳嗽声。
“这是始祖训诫他人的名言。”杨恭石维维喏喏,但是只说了一句又闭嘴了。
“道理相同,为何到了你这里就不知道了?”族老又是一句厉声喝问。又咳嗽了,一旁的仆人连忙给他拍背顺气。
杨恭石等三人跪在那里浑身颤抖,匍匐在地,大气都不敢出。他们平时虽然嚣张跋扈,但也不敢违逆族老的话。
古人是相当尊重孝道的,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顶撞前辈、顶嘴、谩骂等,被视为不孝,大逆不道的行为。在那时是可以报官抓捕,送去吃牢饭的。
“本以为长房主脉绝嗣,我才同意让你担任族长,观察后再让你担任家主。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烂泥扶不上墙,居然带人围杀杨义,他可是你的侄子呀。你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