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成赘婿就只好命格成圣

第一百三十四章 视他人之疑目如盏鬼火,持本心行路(2/5)

事,书楼之所以为书楼,自然是因为书楼有所持,即便书楼的理念与我的理念不同,也对天下教化有功,我也愿意与书楼共存。

    正因如此,我才会坐视书楼弟子,在大街小巷中奔走,引导民意,为陆景脱罪。”

    若是其他宗门,便是如东王观、大昭寺、烂陀寺、真武山一类久负天下盛名的传世宗派,听闻崇天帝此等话语,只怕心中也会生出大恐惧。

    可观棋先生却缓缓摇头,认真解释道:“书楼四层楼在这件事上,并不曾引导书楼的先生、弟子。

    所做的不过是将那善堂之恶,公之于众。

    那些说书人是因为有利可图。

    大肆撰稿刊印此事,是朝中的言官,以及那些民间作坊,一为求名、二也为求利。

    来往奔走的书楼弟子、先生,以及国子监、集贤院、其余京中许多书楼的先生、学生,其实也凭着一腔热血,凭着对于公道的追索。

    正因其中,确有公道二字,当真相被曝于阳光之下,百姓们便越发热切了。”

    “七先生开口,也是四层楼的意志,其中却并不夹杂朝势。”

    崇天帝嘴角露出些笑容,直视着观棋先生:“可是,这一切的源头,以各种手段披露善堂之恶的,仍然是书楼,不是吗?”

    观棋先生脸上还带着笑意:“圣君气吞天上地下时,总也要给凡俗百姓一条活路。”

    ……

    天落小雪,薄薄的铺在太玄京地面上。

    街巷中的马道上,铺成着青石板,上面还有许多凹凸褶皱,便是为了马、车防滑。

    大理寺前,仍然有许多百姓徘徊。

    即便是雪天,人数也并未变少,反而因为许多人落雪天气闲暇下来。

    此间的人反而变得更多了。

    男男女女都翘首望着大理寺的门口,偶尔有几个胆大的少年,还会大声高呼陆景的名姓。

    大理寺门口的守卫颇为无奈,平日里,大理寺这等凶险之地的大门,用门可罗雀来形容并不为过。

    偶尔有些百姓有事滞留的久了些,他们还会高声斥责,驱逐他们。

    可这些日子,大理寺门口每天都这么热闹。

    偶尔有久不见人,押送刑场的犯人,乍然间看到这么多人,还会更留恋人世一些。

    这些平凡百姓们的想法倒也颇为简单。

    陆景以胸中的意气,手中的利剑令太玄京最繁华之地的恶念,昭然于天下,让那些穷苦的少年不至于再受蒙骗。

    最直观来说,起码那天已经上船的四十六个孩子,确实因陆景而得救。

    又因为陆景将事情闹得这般大,那些平日里看都不看他们一眼的老爷们,也开始捐钱出力,正准备在距离京尹府六条街道的鳞丰街花费许多黄灿灿的金子,造出一个能同时容纳上千孩童的善堂。

    等到这大善堂彻底建造完成之后,还要聘请六位太玄京中德高望重者,共同监督,以此保证善堂有序运转,不会再发生那等恶事。

    以这等条件,换取太玄京清史台那些言官,不再对他们口诛笔伐,不再日日地奏折上去弹劾他们。

    没有弹劾奏折,便万事大吉。

    否则哪天宫中的圣君心烦的时候翻到此类奏折,气恼之间随手一划,就让他们人头落地!

    言官许多时候也许会坏事,可有些时候也能起到大作用。

    而这些好处因谁而起?

    自然是因尚且还在大理寺牢狱中的那位年轻、俊美的书楼先生。

    太玄京中的百姓,绝大多数人虽称不上知书达理,却也因为久居京中,明白许多事理。

    小景先生既然帮到了他们,他们自然不会吝啬于自己的热情以及关心。

    还有几个年岁稍长的大妈送了几床被褥,送了一件棉衣过来,也有许多百姓送来各色的吃食。

    大理寺卿早已和那些守卫说过了,有人送东西过来,便提着筐子每样拿一点点,凑成一大筐,送入牢中给了陆景,只说是大家的心意。

    陆景原本并不愿收的,这一筐吃食,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其实也算富的。

    可后来送东西的守卫说这一筐东西,看似极多,可因为只是从每个百姓东西中拿一点点,数十,上百个人均摊下来,却也不算什么。

    有了这等话,陆景自然也不会再推脱,每日吃着篮子中的各色佳肴,偶尔青玥还会专程前来,送一碗清汤面过来。

    陆景早已知会守卫,青玥送来的东西总能及时送进来。

    青玥也收到过陆景的信,知晓牢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