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四百二十四章 超级雷达技术!你们不重视,我们还不能重视?(2/4)

r>  王院士终于下定决心了!

  汤建军当即乘车来到了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见到王浩以后用力抓住他的手,“王院士,你终于要开始研究核聚变了!”

  “我们什么时候申报项目?现在怎么安排?我都听指挥!”

  “——?”

  王浩愣了一下,很干脆的把手抽回去,还嫌弃的甩了几下,纠正道,“汤院士,不是核聚变……”

  “不是?”

  汤建军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就没了精神,“不是核聚变,找我干什么!”

  “做个小研究。”

  王浩道,“这个研究需要你的帮助。”

  “说说吧。”

  汤建军语气有气无力。

  王浩就和何毅一起说了一下,何毅还重点提到了技术的重要作用。

  汤建军顿时来了兴趣,“你们的意思是,这项技术能让空舰飞行器做到隐形?”

  “对。”

  “好吧,那我参与。”

  汤建军确定了参与以后,还不忘继续问核聚变的研究,“不过,王院士,你可要先和我说说核聚变,到底什么时候做这个研究?”

  “其实我也想做核聚变的研究,但现在基础还没打好。如果要确定项目……等技术成熟以后吧。”

  王浩犹豫着给了个答案。

  汤建军听罢眼睛都亮了,他理解的‘技术成熟’就是完善核聚变的容器,也就是制造出以金属超导材料为基础的F射线。

  F射线发生装置,就是核聚变的完美容器。

  现在他们以金属超导材料为基础,制造出的直流反重力场强度已经达到6.19%,若是向乾生所说的‘新技术’能行,直流反重力强度就能超过15%,也就能顶替高压混合材料。

  这就达到了目标。

  实际上,王浩所说的‘技术成熟’,可不仅仅是‘容器技术’,即便是‘反应容器’已经有了,还需要在‘容器’内做核试验收集数据。

  首先还是依靠内部进行核裂变反应。

  这样一则能继续研究F射线发生技术,二则也可以为进行更强烈核聚变反应打好基础。

  另外,材料也非常重要。

  ‘容器’可不止是强湮灭力场薄层,还需要外层的抗高热、高压性能的材料,强湮灭力场不可能吸收所有的能量,大部分能量还是要转化为功率的,正常应该设置在中间层,起到阻拦高热传递的作用。

  内层,还是要有抗高热的材料或设计。

  此外能量传输上也需要抗高热、抗湮灭力场作用的材料,两个方向入手都必须研究升阶材料才能达到标准。

  ‘技术成熟’的另一部分,就是升阶材料的研发。

  有了容器技术和材料两方面的基础支持,到时候,再去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绝对是事半功倍。

  就像是超导储能技术、超导电池的研发,只要不存在难以跨越的技术难关,研究制造就不需要太长时间。

  ……

  研究,正式开始。

  王浩召集人手成立了十几人的研发小组,他担任研发小组的负责人,汤建军则是研发组的特邀专家兼任副组长。

  这代表了对于汤建军的重视。

  虽然汤建军有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实际上,放在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要担任技术组长也不容易。

  因为,人才太多了。

  何毅是研究中心的主任,参与了一系列湮灭力场技术研究,还以此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绝对要比汤建军有地位。

  研究中心还有好多其他的人才。

  比如,材料组的赵家盛,原来就是超导材料领域的顶尖学者,在科学技术大学担任三级教授,能算的上是‘储备院士’。

  黄宏军,量子物理方向的学者,代表国内专家团参与过欧洲粒子对撞实验,并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后来加入研究中心的学者,每一个都有一定的名气,各自领域的能力水平并不比人差。

  不过,汤建军是专业对口。

  他是核磁专家。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也有核磁专家,但磁力设计研究方向上,就赶不上汤建军专业了。

  汤建军研究了十几年的托卡马克装置,对于电磁、磁场领域的设计,不是一般学者能够相比的。

  在成立了研究小组后,王浩也建立了科研任务——

  【任务三】

  【研究项目名称:横向反重力场内置磁场发生设备制造强湮灭力场。】

  【灵感值:0。】

  “A级,还不错。”

  “这个研究相对容易,只是布置磁场,能建立任务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