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魏

第五百一十六章 追击(1/2)

  两日之间,又从丘壑山谷间搜出近万俘虏。

  茫茫雪原,这些人无路可逃。

  有了这近五万的战俘,这一场大战,杨峥就是完胜。

  冻死这么多牲畜,也足够养活他们了。

  不过杨峥只让他们每日两顿稀薄的肉汤,以免他们吃饱了有力气闹事。

  大雪消融的速度远比杨峥想象的快,两日间太阳晒,北风吹,地面只剩下一层雪冰。

  “打什么华阴,不如直接围攻临晋!”刘珩一身是伤,精神却还是那么亢奋。

  这话倒是提醒杨峥。

  华阴夹在临晋与潼关之间,杨峥南下华阴,其实也是为了封锁两地的联系。

  想要关中,一座长安不够,还需临晋、潼关、武关三座大门。

  “目下司马昭已成惊弓之鸟,君侯若挥军临晋,司马昭或许不战而走!”庞青也建议道。

  “既然如此,那就立即起兵,驱赶俘虏南下,大张旗鼓,鼓噪而进!”杨峥当机立断。

  突袭华阴,其实也要路过临晋境内。

  凉州军伤亡颇重,但司马昭伤亡更加惨重,十六万大军,也不知能回去几人。

  换句话说,现在不拿下临晋,等司马昭喘过气起来,更没有机会。

  趁他病要他命!

  临晋就像关东插在关中的一根钉子,背靠河东,直接威胁整个渭北,不拔出,关中就永远是战场。

  甚至潼关都没有临晋的威胁大。

  因为潼关附近都是山,华阴南靠华山,北凭渭水,未来能成为关中的屏障。

  就算拿不下临晋,吓一吓司马昭也不错。

  杨峥记得历史上司马昭并不长寿。

  大军驱赶着俘虏浩浩荡荡南下。

  一些战俘以为有机可乘,脱离大队,疯狂向东逃走,但转眼被骑兵追上,长刀一挥,人头滚落……

  士卒虽然疲惫,士气却在顶峰。

  北洛水两畔,朔风万里,黑甲连绵十余里。

  战马嘶鸣声响成一片。

  暖阳之下,刀矛闪着寒光。

  兵力虽只有三万余,但血腥之气、杀伐之气腾空而起,连天上的云亦为之激荡。

  每赢一次大战,士卒的精气神就会上涨三分。

  五万人大破十六万之众,战绩足以追上当年的赤壁之战。

  然而司马昭终究不是曹操。

  中原为之震动是必然。

  高平陵以来,魏国持续大战,先有王凌,后有东兴之败,毌丘俭举义,诸葛诞割据,每一战都是倾国之力,数十万大军对垒,这还不算王基、司马孚的长安之战,虽然司马家赢了淮南三战,但中原的元气也在不停的损耗。

  为了此战,司马昭加征赋税,涸泽而渔,先有钟会十二万大军征伐,后举十六万之众西征,中原即便底蕴再雄厚,也经不起如此折腾。

  归根结底,司马昭没有司马懿、司马师的隐忍。

  司马懿隐忍了一辈子,司马师为了一击致命,也忍了十几年,精心培养三千死士。

  而司马昭却一刻都等不起。

  刚刚掌权不到一年,便火急火燎的想再进一步,派贾充去撩拨淮南诸葛诞,最终逼反诸葛诞,

  然后悍然发动几十万大军,东西两线同时开打。

  孙綝、姜维、杨峥、诸葛诞一起上……

  以杨峥看来,司马昭其实算不上成熟的政治家,充其量只能算野心家,比他的父兄差的太远。

  诸葛诞可以用更安稳的办法解决。

  淮南就是个无人区,给诸葛诞又能如何?

  再等几年,诸葛诞年纪也差不多了。

  粟邑之战也是如此,只要司马昭缩在白水城,天下大势就还在司马家手中,最终的胜利也会是他们,因为凉州耗不过中原。

  换司马懿、司马师来,绝对不会轻易出战。

  只能说寿春之战,同时击败孙綝、姜维、诸葛诞,让司马昭过于膨胀了。

  如同赤壁之战的曹操,淝水之战的苻坚。

  大军行至临晋,沿途风声鹤唳,守军跑的不知踪影。

  刘豹、王卓的万余步骑离得远远的。

  杨峥带着三千亲卫抵进,刘珩带着鼓吹手敲锣打鼓的靠近,“司马昭听着,现在投降,柱国大将军犹能饶尔不死!”

  每说一句,锣鼓齐鸣,场面略有些滑稽。

  雉碟后伸出不少脑袋,小心翼翼的看着。

  “若不投降,城破之时,鸡犬不留!”

  城墙上还有没有反应,连各种旗号都撤下来了。

  只有人头在雉碟后攒动。

  后面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