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魏

第五百四十三章 隐户(1/2)

  除了永安,各地战事基本平息。

  春耕也如火如荼的开战。

  不过汉中没有人口,姜维坚壁清野,良田也被毁弃了,杨峥无田可屯。

  鲁芝、杜预、索靖、杨嚣、杨济等人的信陆续送来。

  对府兵移屯长安之事大加赞赏,称是利国利民利军之事。

  索靖与杨济隐隐提及,应该迁治所于长安。

  姑臧好是好,但太过偏远。

  不利与蜀中联系,也没有大国气象。

  就像凉州的“凉”一样,跟秦晋吴楚齐这些名号比起来,气势天然的弱了几分。笔趣阁

  毫无疑问,长安是最佳的定都之地。

  这时代土地还相当肥沃,人口压力也不大。

  不过眼前关中一片废墟,需要几年的恢复时间,现在讨论迁治所之事有些过早。

  历来迁都都不是小事,劳民伤财不说,对地缘格局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眼下潼关、武关还在司马氏手中,现在迁过去,军事隐患较大。

  杨峥遂将分田的消息传达军中,府兵人人大喜。

  这时代人对土地的渴求无比强烈。

  两百亩永业田,子孙世袭,形同这些府兵一个个都成了中小地主,自然人人欢喜。

  古往今来,华夏文明的基本逻辑就是土地和人的关系,所有财富都是依附在土地之上。

  关中土地之肥沃更不需多言。

  秦、汉以来修建了多条水渠,让渭南渭北遍地都是良田。

  仅汉武帝在位期间,就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等多项水利工程。

  三万府兵洒在关中平原上,每人两百亩,简直是毛毛雨。

  历史上,大隋在关中开垦的田地就有两千五百万亩。

  还不算陇西与河西。

  也就是说,现在地盘大了,人口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

  杨峥目光望向南面,蜀国的粮食很难运出来,但蜀国的人完全可以走出来。

  未来肯定是要将蜀中填补汉中与关中。

  “杜都督整理蜀国户籍,在籍编户九十三万。”庞青掏出小本道。

  杨峥留在汉中,也是为了跟蜀中更好交接。

  原本想去成都看看,但现在身份变了,一举一动都要合规制。

  就这么去蜀中,反而像是去参拜刘禅。

  只有姑臧的迎接事宜准备好之后,杨峥才能与刘禅会面。

  “这么少?”杨峥忍不住皱眉了,这还没有凉州在籍人口多……

  庞青道:“此为在籍人口,另外,杜都督已查明,荫附士家豪族的户口有四十余万户,以每户四人保守计,共一百八十余万口!此外还有兵户和吏户,蜀军十万二千,合四十三万九千口,吏四万,合十六万口,计有两百四十万口不在编户上!”

  除了这些,还有山中偏远地区不好统计的隐户。

  魏晋时期,秦岭中的一个略阳,就养了十几万的氐人,历史上的苻坚、李特都是从此地走出。

  蜀中到处都是山,有多少百姓不在统计之内?

  偌大的蜀中,遍地锦绣,气候宜人,只有九十多万人,实在说不过去了……

  凉州喝西北风也养了百多万人口。

  也难怪刘禅要投降。

  皇帝控制的人口居然只是士家豪族的一半,这还怎么玩下去?

  杨峥背着手踱了几步。

  释放人口是一定的。

  自己手上还憋着大招,但眼下蜀中刚刚平定,东吴这帮瘪犊子玩意儿还在做梦趁火打劫。

  若是操之过急,弄不好,蜀中震荡,内外勾结,陆抗就杀入巴东了。

  话说吴国的那一套,蜀中豪强们肯定喜欢。

  田是自己的,兵也是自己的……

  “眼下当镇之以静。”杨峥决定还是温水煮青蛙。

  而且凉州的触角还未渗透进来,对蜀地的掌控尚不完全。

  这个时候搞清丈土地,无疑是自己找不痛快了,一百八十万人乱起来,就不是杜预三万大军能镇压的了。

  即便镇压下去,也是元气大伤。

  杜预也是此意,不能操之过急,当徐徐图之。

  “投鼠忌器啊!”杨峥伸了个懒腰。

  “蜀中宣义司、九野营正在组建之中。”庞青道。

  九野营、九野营,杨峥越听越觉得的这个名字不顺耳,更没有压迫感和威慑力。

  细作的规模早就超过一营了。

  天下间越来越多的说书人全是九野营派出去的,中原的情报网已经相当完善。

  杨峥心中一动,“改九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