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魏

第七百一十七章 定策(1/2)

  眨眼便是煌武三年春。

  东西两边忽然都变得安静起来。

  没有互相劫掠、袭扰,但谁都知道大战的气息日渐浓重。

  “洛阳细作还没有消息传来?”杨峥问道。

  赵阿七支支吾吾道:“回禀陛下,洛阳防守森严,细作无法渗透,就连石家也断了消息……”

  细作能做到的终究有限,司马家早就加强了防范。

  以往还能通过士族和石家的商贾得到消息,但这次却连石家也断了,士族们也保持着相当高的默契。

  不过这正说明司马炎准备玩一场大的了。

  “查不到洛阳的消息,可以查他们粮草军械等物资运往哪里。”杨峥看了一眼赵阿七,能力终究还是差了一些,能忠实执行自己的命令,却无法变通。

  有好处也有坏处。

  忠心方面不用疑虑了,有这个前提,其他的差一些就差一些。

  镇抚司若是跟自己不是一条心,问题就太大了。

  “唯!”赵阿七双鬓微霜,他这个位置,劳心劳力的事更多。

  “若司马炎主动出击关中,于我大秦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陛下可重现当年冯飒之胜!”卫瓘拱手道。

  “陛下英明神武,中原诸军必非敌手!司马昭尚且不敌,遑论司马炎乎?这些年中原将才凋零,此乃必败无疑!”令狐盛也非常乐观。

  当年杨峥定下的计策就是以关中为磨盘,消耗中原的有生力量。

  获得了几场漂亮的大胜,从而奠定了秦国的版图。

  司马炎倾国而来,杨峥有内线优势。

  “非也!”忽然一个人的声音打破了所有人的幻想。

  杜预拱手道:“今时不同往日,陛下万不可掉以轻心,中原将才凋零,但这些年又成长不少,以臣观之,王濬、王浑、唐彬、刘弘、严询皆为一时之选,合肥之战,石包用兵老辣,陈骞镇守河北,蓄养士卒,劝课农桑,军力复振,以中原之大,怎可无将帅之才?其次,有冯飒大战在前,司马炎君臣必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此战将是国力之战,一旦中原大军攻入关中,则十面俱进,掘山为堑,堰河为池,伐木为垒,层层推进,围死长安,一如当年司马昭围杀诸葛诞于寿春,试问陛下可有十成之胜算?”

  一丝寒意萦绕而起,堂中寂静无声。

  卫瓘与令狐盛想的太轻松了。

  当年能够取得冯飒大胜,主要还是因为司马昭见到司马孚的假尸没有苟住。

  不然最终的结果很难说。

  即便如此,还是让司马昭逃回洛阳。

  吃一堑长一智。

  司马炎能坐稳江山,肯定不是易与之辈。

  不然也不会生擒孙皓。

  从这些年用人的水平来看,司马炎深得司马昭的真传。

  如中原倾国而来,推到长安城下,耗上一两年,胜负难料……

  即便司马炎最终退走,关中肯定也打残了。

  这几年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说句难听的,三个晋军换一个秦军,杨峥都玩不起。

  人家人多……

  关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大门控制在敌人手中。

  “元凯可有御敌之策?”杨峥对杜预无比钦佩,说实话,这几年随着国力增长,自己也有些膨胀了。

  幸亏国中还有清醒之人。

  也幸亏杨峥提前把杜预调了回来。

  杜预道:“既知必战,不如先动,打乱司马炎部署,可令马隆率牧骑全线进攻河北,陛下集重兵勐攻河东!河东若下,则潼关威胁尽去,臣愿领一军出上庸,羊攻宛许,若能取之,则长驱直入,若不能,则转道,直扑弘农,与陛下会兵河东,取中原之形胜!”

  最好的防守是进攻!

  现在的关中不是当年。

  以前磨的是司马家,现在磨的则是自己了。

  均田制调集蜀中百多万的人口,若是被司马炎捅进来……后果不堪设想。

  杨峥看了一眼卫瓘、令狐盛、庞青,三人眼中都是敬佩之色。

  卫瓘长于阴谋,对兵略有所见解,但跟杜预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

  令狐盛、庞青则差的更远。

  “我军之优势便在于骑兵,有进攻和奔袭之利,岂能固守关中?”杜预继续分析道。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一直沉默的鲁芝幽幽道:“不过这些年唐彬在河东加固工事,兴建营垒,处处是坚城,河东难以攻破,且背后有上党刘弘、弘农王濬支撑,一旦进攻不利,只恐士气折损。”

  若是野战,杨峥自然不惧,但若是攻城战则另当别论了。

  秦军的优势在骑兵,但晋军也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