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魏

第七百七十一章 准备(1/2)

  煌武四年的秋收没有让杨峥失望。

  关中平收,但南阳、河东、汉中、陇右等地大丰收。

  尤其是河东,不愧是天下的粮仓,一个郡就相当于整个凉州的产量。

  百姓手中有了粮食,为了搬进大兴城,主动上缴粮食。

  先到者可以挑选好的地段,好的房子。

  人人都会为自家打算,希望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

  关中的各大粮草纷纷爆仓,杨峥又在上党、弘农、南阳设立府库,储备战略物资。

  “统一天下之战也要走上日程了。”朝会上,杨峥直接提出来。

  有了售卖大兴宅邸的收入,钱粮逐渐充足,即便不足,杨峥也会发行国债。

  这一次没有人再反对了。

  府库充实让所有人都有了底气。

  “中军扩充至二十万,有五字营的补充,府兵规模不需再扩充,兵部抓紧训练之事,明年秋收完结之日,便是大秦东出之日。”

  “遵旨!”

  统一天下不只是杨峥的夙愿,也是大秦上下所有人一致的愿望。

  朝会之后,整个国家便被动员起来。ŴŴŴ.GhXsw.Com

  新一轮的征兵令送往各地,让无数热血男儿翘首以待。

  西平、陇西、武威等杨峥的崛起之地,百姓尤为主动。

  父母送别儿子,妻子送别丈夫,弟弟送别兄长……

  很多人都自备战马兵器。

  农夫们将家中余粮主动上缴官府。

  这时代的百姓异常朴实,谁对他们好,他们往往以命回报。

  曹操征张鲁时,杜畿从河东调发五千名民夫运粮,民夫在路上自相劝勉:“人固有一死,不可辜负杜府君!”

  千里运粮、艰苦跋涉,五千名民夫没有一人逃亡。

  这些民夫都是自耕农,杜畿让他们吃饱饭,过上了好日子,他们甘愿效死也不想辜负杜畿。

  这些年杨峥的宣义掾宣义郎深入民间,让百姓对大秦的归属感更强。

  一个简单的道理,大秦强大,他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过。

  这些年已经应验了。

  官府清廉有为,士卒不侵害百姓,士族豪强前所未有的低调,就连招收下人也都规规矩矩,没有随意打骂,按月给工钱。

  均田制将百姓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府兵制则将士卒与国家捆绑在一起。

  如果不满足现状,可以通过战功实现阶层跃升。

  其实任何时代都是如此,上面对百姓稍微好一点,下面的人便以死相报。

  完全的公平公正不可能实现,有些人出身就起点高一些,这种现状无法改变。

  杨峥至少实现了相对的公平公正。

  出身低没关系,若是有本事,同样可以达到很高的高度。

  羌人中名声最响的杨千刀就是其中的代表,从一介牧奴成为偏将军,家中田宅相连,娇妻美妾,子孙满堂,虽然因伤退役了,还是无数后辈的目标。

  还有匈奴、鲜卑等等。

  别看这些人以前顽固不化。

  入秦之后过上安定的好日子,成了杨峥最忠实的拥笃。

  一听说要招兵,全家老小都来了。

  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只要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平台,就不怕没有冲锋陷阵打天下的人。

  最怕的阶级固化。

  如今晋国便是如此。

  刺史的儿子至少是个太守。

  太守的儿子至少是县令。

  将军的儿子是校尉,校尉的儿子是都尉……

  几年之后,这些儿子们取代老子的位置。

  来来去去,还是那几个姓氏。

  其中不乏有几个能人,但绝大多数都是泛泛之辈,名头倒是吹的一个比一个响亮。

  杨峥只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主动给下面的人提供上升渠道,这些勐人迟早会自己杀出一条道。

  大秦没有门荫入仕这一说。

  勋旧、士族豪强的子弟全部去青营回炉,不能毕业,就不会被录用。

  毕业之后,也是从地方或者军中底层做起,凭政绩和军功说话。

  当然,这些人中有能力的人晋升道路会比常人快一些,不过他们多数集中在政务方面,军功则是实打实搏命而来。

  宣义司、镇抚司、御史台三管齐下,监督着大秦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司马炎迁都邺城之后,整个人都变了,大肆征选民女充实后宫,重修冰井台、铜雀台、金虎台,供司马炎享乐。

  被河东之战打趴下的不仅是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