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暮色迟

第二十六章 匠人之心(2/3)

虎口把住向外,与那只手的力度刚好相反,两手“里应外合”,一踏脚轮,不一会儿,手中的泥就开始上升,很快就成了型。

    她惊叹不已,这技能练得如此娴熟,真是不易。

    而走到另一头,又见一工人手中的坯体已完成,用割线把它从转盘上取了下来,却不是放到一边,而是等它稍凉了之后,又重新放置在了转盘上,但这一次是倒着放的,放置好后用软泥固定了,便拿了修坯刀仔细修整。

    “拉胚利胚是基本功,各家都一样,修整完后再捺水,捺水后胚体就完成了,这些东西你们不需要亲自去做,只明白就行。”孟宏宪对刚才两道流程做了简介,再往右走,却没带他们看窑炉,而是先进了屋子。

    这里各种颜料杂陈,在靠窗处有一案几,上面笔墨纸砚齐全。

    “这是上釉的地方。”

    “不是先烧,才上釉吗?”思卿好奇道。

    “你说的是色釉,这胚体在烧之前得先上一层保护釉,挡住瑕疵然后再烧,烧完后,再来上色釉,施釉的过程与细节太复杂,但这也是瓷艺的精髓所在,而瓷上绘画,亦是要十足的融合各种彩釉的特性,这个你们慢慢学吧,先跟我去看烧窑。”

    说罢带他们出了屋,往窑炉走去。

    思卿仍在想上一个话题,问道:“施釉与烧制的顺序一定是不能变的么?”

    “这个……”孟宏宪似在犹豫,一时间没回答。

    他不是不清楚,只是心中有别的想法,不愿意回答。

    反倒是怀安接话道:“当然可变。”

    “你知道?”孟宏宪不悦。

    “我猜的啊,烧瓷本来就艺术,只要是艺术,一定有可以自由发挥的地方。”

    “你少做这样的打算。”孟宏宪道出心中想法,“孟家瓷绘一直都是这样的流程,不可以改变,你们老老实实的学着就是了。”

    两人相视而望,暗暗摊摊手。

    说话间,已看到了窑炉。

    窑炉在院子后面,这柴窑如同半倒马蹄形,由极其耐火的砖搭建而成,留有不同的火眼,用于观测火位与火势走向。

    窑炉旁边有一些匣钵,这是保护比较脆弱的瓷器烧制时用的,并不是所有烧制都用得到。

    现下窑炉里的火正旺,几人在周边忙碌着,有一老一少两个把桩头守在旁边,不时添柴。

    “他们不用测量,就知道里面的温度吗?”

    思卿在之前有些了解,知道瓷器的胚体与釉浆需烧制的温度是不同的,就是不同色釉的融化温度也各不相同,因此烧制时候窑炉的温度非常重要,必须要达到精准确定的地步,她见他们只瞥几眼,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添柴,不由的好奇问道。

    “那是自然,老李和他儿子技艺纯熟,单用肉眼看火苗的颜色就能判断出来了。”孟宏宪骄傲道:“烧制过程全凭了他们。”

    那老李听见夸奖,心里高兴,擦拭了一把汗水,亮嗓子唱道:“一杯泥土,两岸江火,水土宜练,浴火成瓷,百年窑烟,千峰翠绿喽……”

    他嗓音清亮,直唱的叫人心之大大触动。

    窑炉看完,仍是回到了施釉的屋子,孟宏宪向他们道:“采土练泥,拉胚塑形,上釉保护,高温烧制,最后根据所需进行添饰,而后二次再烧制,一个瓷器就完成了,今日你们已看到所有流程,或其中有其他繁杂程序,诸如有的瓷器需要雕刻扒花,但这只能随机应变了,而孟家瓷绘,原是要做的,只在那添饰一项。”

    那是真正的瓷器绘画,先用料笔勾轮廓线条,再用色釉上颜色,而后烧制。

    “烧制之后就完成了么?”怀安问。

    “你们可知色釉的精妙,烧制之后,有些色釉的颜色会发生改变的,需要加彩,加彩后还需反复烧制。”孟宏宪回道:“一个瓷胎烧出来流程就如此复杂,好的瓷器就要求更高了,是以我一直叫你们先把绘画学好,这也是缘由,一旦画上了,就没有更改的余地。”

    两人同时点头。

    “现在我们的图纹都是拓上去的,虽然卖得出来,但实无收藏价值,我本对色釉各种运用了如指掌,却不能作画,你们两个若有心,就把这瓷绘继承下去,若我孟家能有传世之作,我百年之后亦可问心无愧。”

    二人见了这番流程,只惊叹古人传下来的智慧,泥土经过千锤百炼,却能变成让人惊艳的艺术品,这是怎样的造化钟神秀?

    而听孟宏宪的话,又觉世代艺人匠心,让人钦佩。

    当此时,心中正充沛自豪之感,但听孟宏宪又道:“你们都看清楚了,必须按照这些流程做,胆敢擅自更改的话,小心棍棒伺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