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书生有点凶

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和亲?(2/3)

因为在最近这段时间,不论是边关还是各地,似乎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而李彧随后的话,却是让陈安晏失笑了起来。

  原来,在最近的这段时间里,李彧也听说了哪些番邦女子在京城争艳之事。

  其实,按照李彧的意思,他自然是想让朝廷出面制止。

  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朝廷的官员对此却并不反对。

  甚至已经有大臣上书,请李彧娶其中之佼佼,加深大梁跟各国之间的关系。

  更有甚至,想请李彧将这些女子全都娶了,说是能保大梁数十年的太平。

  这却是把李彧吓坏了,这才连忙传陈安晏进宫。

  而按照李彧的想法,他自然是不愿意娶这些外邦女子。

  因为如此一来,自己的皇室血脉就被外族人玷污了。

  日后九泉之下,恐怕无言面对大梁的列为先祖。

  陈安晏听了,却是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

  他告诉李彧,他也不支持李彧娶这些外邦女子。

  而他不支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李彧口中,于皇室血脉有损,而是不想让这些外邦女子成为这些番邦小国跟大梁结交的牺牲品。

  因为在最近的这段时间里,陈安晏在官差那些外邦使臣的时候,也在观察这些女子。

  事实上,在陈安晏看来,包括那位十六岁的万象国公主在内,这些姑娘几乎都不谙世事,他们只是在那些随行的大家灌输之下,接触了一些大梁文化的皮毛而已。

  其中那位暹罗国丞相之女才十二岁,却是已经能背诗百余首,历代名家的文章也能背上十余篇,但陈安晏却是知道,这些女子只知其文却不知其意,这无非是各国为了让他们带来的女子露脸而已。

  其实,这倒是跟科考差不多。

  每三年一次的科考,不少才子都会提前半年,甚至是一年来到京城,为的就是在京城扬名。

  如此一来,就算是没有高中,说不定也有机会被一些高官看中。

  历朝以来,确实有不少落榜之人,靠着贵人的提拔,成为朝廷的重臣,甚至还有几人,最终入阁拜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因此,与其说是这些姑娘在相争,倒不如说是这些番邦小国在“斗法”。

  所以,对于陈安晏来说,自然是觉得无趣。

  唯一让他觉得于心不忍的,就是这些姑娘了。

  其实,历朝以来,和亲之事不在少数。

  就算是中原的朝廷,也有将公主嫁到其他国家,以求边境的安稳之举。

  可是,不论是嫁到他国的中原女子,还是嫁到中原的外邦女子,在她们之中,绝大部分的下场都十分凄惨。

  虽说是和亲,但实际上她们根本就得不到信任。

  因为担心她们是奸细,所以,不论她们一举一动,都会有人盯着。

  而随她们一起来的下人,就更加没有地位了。

  有不少和亲的女子,在嫁到他国之后,终其一生,都只能被困在那几尺青砖。

  陈安晏读过不少史书,因此,他对于和亲自然是十分反对。

  李彧听了,却是沉默了片刻。

  他自小所学,不论是治国还是安邦,最重要的就是国家的稳定。

  想要达成这个目的,有时候自然会有牺牲。

  在李彧看来,这跟战场上牺牲的将士是一样的。

  可如今在听到陈安晏所言之后,他心中却是有了另一番感悟。

  不过,不管怎么样,虽说两人的理由不同,但他们的想法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反对和亲。

  不过,陈安晏心里也很清楚,若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恐怕自己的理由在这些大臣眼中,根本就不值一提,反倒是李彧的理由,倒是很有可能让这些大臣不敢反对。

  见到李彧着急,陈安晏却是让他放心,说是自己早有对策,若是有人要逼他去娶那些番邦女子,自己有办法对付他们。

  见到陈安晏这么有把握,李彧倒是松了口气。

  不过,陈安晏却是告诉李彧,选妃一事势在必行,除了宗人府安排的那些女子之外,若是在那些番邦女子之中,遇到有两情相悦之人,倒也不妨将她留在大梁。

  在陈安晏看来,若是那些女子愿意留在大梁,李彧倒是能考虑一下。

  其实,陈安晏的本意是等日后,那些女子都懂是非、明事理之后,李彧再做决定。

  可李彧听了,却是连连摇头。

  显然,血脉之事就像是一座大山,将李彧压在下面,李彧根本就不敢动弹。

  陈安晏这时候却是又叹了口气。

  想来,在短时间内李彧恐怕不能理解自己的用意,所以,他也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