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狂魔

第143章 这不是这个年代应该出现的东西(2/4)

省了一般航天费用,长远考虑,抠出来的钱,至少用万亿计算。

    但普通雷达只有一个发射装置,一个接收装置,通信却需要多个收发装置。

    若想达到雷达通信一体化,必须增加大量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

    为了保证通信质量,再分出各种‘信道’,一座雷达模块含有收发单元数量,可能上千个,甚至上万个。

    反观有源相控阵技术,也是这个原理。

    普通雷达只有一套收发装置,一种雷达频段,被干扰了怎么办?我增加100套收发装置。

    锁定不准怎么办?我再增加100套收发装置。

    测距不准怎么办?我继续增加收发装置。

    另外,弹道计算、多目标追踪、综合制导,又要增加收发装置。

    为了提高准确性,适应性,多空间层精准率,还要增加收发装置。

    数千套收发装置堆在一起,加上对应的天线单元、降噪单元等等,这个雷达得多庞大?

    以后怎么上船,怎么上战机?

    最终,科学家们按照雷达特性,雷达频段,雷达作用,以特有的排列方式,把它们集成在一起,也就构成了有源相控阵雷达。

    反过来说。

    雷达与通信的装置相差不多,给有源相控阵的每个模块,增加通信功能,也就构成了‘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

    而产生的效果,不再是单独的两个功能,也不是大幅度降低基建支出。

    比如众多雷达站交织成网格,可进行立体测距。

    犹如渔网兜住母星,可测量出更详细的信息,整体误差小于微米,整体效果远远超过遥感系统,还可借此构成导航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另外,如果增加网络模块,形成类似卫星网络的‘超级无线网’,采用合适的频段,雷达功率越大,通信带宽越大,传输速率也就越大。

    如果在大泽设置两座雷达,相距100公里,互传信息的速率,至少100gbps,大概12G/s的下载速度。

    当然,这是一个人使用。

    用的人越多,单人使用速率越低,均摊给1万名用户,人均下载速度估计不会超过1m/s,均摊给10万用户,可能只有100k/s。

    不过,雷达相距越近,单位范围内雷达越多,信息传递速率越高。网络模块越先进,速率也会越高。

    如果想提高速率,100公里内两座,增加到100公里内10座,甚至每隔1公里一座……

    单人下载速度有望突破100G/s。

    但现在不可能做到。

    因为建造雷达模块,需要稀土矿,需要贵重金属,需要100平方米的地皮,论造价,即便忽略技术价值,单座投资至少1500万红钞。

    如果一公里一座,铺遍整个华夏,需要的财力、物力,已经超过天文数字。

    并且,雷达通信一体化,还有个缺点。

    相对五六百公里的预警雷达,上百公里的警戒雷达,‘雷达通信一体化’的五十公里半径,很不够看。

    但雷达通信一体化,又能十分精准的测出攻击信息,包括弹道、目标、威力……

    尤其铺设成网格以后,在气象领域,比气象卫星准确。在测绘领域,比测绘卫星准确……

    而探测隐身战机的手段,就更超前了。

    犹如施特劳斯所述。

    数以万亿的电磁波笼罩整个天空,构成空间警戒系统,敌人闯进来,当场就会被动触发‘防火墙’,面临至少10万个询问。

    你是谁?

    干什么的?

    天王盖地虎?

    一旦隐身战机无法以通信的形式反馈电磁波,而是把电磁波折射出去,或者吸收掉,等于没有输入正确口令,直接暴露自身。

    这就是‘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无视对方雷达特性,无视米波、分米波、厘米波、微米波等等,只要一个正确的回复指令。

    而雷达模块,单座峰值功率64MW。

    最低启动功率800kw。

    技术免费送,但TEP持有永久免费使用权,且享有提出改进、参与研发的权利。

    TEP首期投资1亿美刀,不参与建设,不参与运营,但必须使用黄泥岗建筑公司承建。

    (雷达模块需要工程师参与建造,雷达涉及保密系统,己方不参与运营,实际却可以通过基地避开运营方,借助软件层次,使用更多商用功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