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接触的层次,或者叫‘科技枷锁’,因为我们没有商业化的量子计算机,没有那么大的算力。”
“于是我就想,我们为什么创造‘人工智能’?”
“替代工人?加快生产?解放劳动力?让生活更舒适美好?”
“Ok,基于这些,再想想我们现在有什么样‘机器人’,比如工业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无人驾驶公交……”
“然后把需求和现有产物,使用一种‘逻辑’连接起来,那么,这个新产物,就是我心目中的‘AI’,又叫‘人工智能’。”
“而所谓的‘逻辑’,不是传统概念中的逻辑电路。”
“它是一种充满选择题的题库,又叫‘数据库’。”
“类似我走进房间,环顾一圈,发现有个沙发,这个时候,数据库给我多个选择,坐着、躺着、拆了沙发、拖走沙发……,于是我开始读取我走进房间的目的,原来是我累了,需要休息,那么,我会从数据库中选择‘坐着或躺着’。
问题又来了,我坐着?还是躺着?坐着舒服,还是躺着舒服?
于是我检索数据库,了解坐着的定义,再了解躺着的定义,然后对比两种行为哪个对我自身有帮助。
我的计算能力,是每秒2亿次,我在0.0000…1秒之间,做出了躺着睡觉的决定。”
“这就是‘数据库’。”
“换句话说,机器人来到一个新环境,会根据对环境的感知,作出合理的行为,并获得最大收益。”
“如此,例如扫地机器人,以前它会根据雷达扫描的地图,先跑一圈外围,再清理中间,完成清扫全屋的任务,最终回去充电。”
“植入‘数据库’后,它完成清扫任务,会借助自己的电子眼,观察全屋地面,哪里不干净,再重新清理哪个区域。
然后再借助自己的温感器,调整屋内的空调或暖气。
甚至借助湿度传感器,打开加湿器。”
“说到这,大伙应该听明白了。”
“我心目中的智能机器人,或者说人工智能,是一种‘综合’产物,是硬件、数据与环境的交互。”
“只不过,这种交互,需要训练,需要学习。”
“比如给它安装光感组件,帮它连接电动窗帘的控制器,它可以根据屋内光线强弱,拉开窗帘或关闭窗帘。”
“问题是,这个窗帘拉开的幅度是多少,全拉上,还是半拉上,或者只拉窗纱,还是把窗纱和窗帘一块拉上,需要‘硬件和程序’进行反复测试,并录入多个执行命令。”
“当我们把一切可以想象到的服务,全都测试完成,再把这些数据,录入‘数据库’,以后生产的任何机器人,一旦连接‘数据库’,它就会知道自己在任意环境中,应该做什么。”
“就像月表的那台智能机器人,它连接数据库,扫描环境后,知道自己在月球,便自动开始跑图、勘探、测绘、统计,然后等开采设备抵达,它扫描到开采设备,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操作设备进行开采。”
“换句话说,它只不过是按照人类设计好的程序,不停扫描环境,不停读取指令,不停完成指令之后的任务。”
“只要我们不在‘数据库’中录入‘危害人类’的相关信息,它就永远不会伤害人类。”
“当然,战争机器人除外。”
“总而言之,我的人工智能等于‘数据库’+‘机器测试’。”
徐飞将PPT投放到背景墙,演示现有的智能机器人。m.
只不过,这里面有个十分重要的关键点。
犹如数字科技调整音量,你只能选择‘1、2、3、4……10’,10个档,有时候,你感觉1档音量太小,2档音量太大,只能戴上耳机或捂住喇叭。
而模拟科技调整音量,却可以调整最合适的大小,或1.6555……,或1.8222……
那么,就像刚刚的拉窗帘。
数字科技智能机器人去拉窗帘,它只能选择拉上‘1、2、3、4、5……’等距离。
模拟科技智能机器人去拉窗帘,却可以拉上任意距离。
或许有人会说,我把数字科技的‘拉窗帘幅度’,设置到毫米级,不就可以做到模拟科技的任意幅度了吗?
毕竟拉个窗帘而已,哪那么高要求。
问题是,机器人需要感知环境,需要读取数据库的选择题,然后测量环境,再精确拉开幅度。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反观模拟科技。
模拟电子是‘沟通现实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