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都算上本先生的一份儿!”周钧愉快说道。
自从拿出了火药这个大杀器,运河施工的速度飞快,而且二月中旬,众人来到城门外迎接韩琦。
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韩琦和范仲淹一起回来,请仁宗自己决定在对西夏用兵的策略。
听闻这里修建大运河,特意前来观看。
一下马,包县令,李县丞等人都迎了上来,一起说道:“卑职见过韩相公!”韩琦颔首笑道:“诸位同僚都免礼吧,本官来得匆忙,听说倭寇作乱,尚有数万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可有此事?”
不愧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抵御过西夏铁骑的人物,一上来就询问民情。包知县急忙站出来,躬身说道:“启禀中丞大人,百姓流离失所确实有之,不过眼下百姓都有了生计,不愁吃饭。“韩琦顿时大惊,要说朝廷赈济得力,百姓能维持生存还算正常,可是一个多月,让数万人都找到工作,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包知县笑着把叶生推向前去笑道:“几万灾民可都靠他了!”韩琦好奇打量着,眼前的少年相貌堂堂,眉眼之间,透着聪慧。年纪不大,但却从容有度,不同凡响。
“包知县,这位少年英才是何许人也?”
简略地介绍了一下叶生,韩琦听完略作思索,随即欣喜地笑道:“想起来了,想起来了,当初生你的时候,老夫还抱过你呢,真没想到,一转眼竟这么大了。老夫长安宦游,已经十余载,不觉已是两鬓斑白,不服老不行啊!”
投缘就是没办法,韩琦越看越喜欢,说道:“怎么,还不叫舅舅?”
以往两家虽然是亲戚,但是毕竟血缘很远,眼下在大庭广众之下认了下来,意味又大大不同。尤其让叶生欣慰的是看起来韩琦很欣赏自己,那有些事情或许就更容易……欣喜之下,叶生连忙施礼,口称舅父。
“稚圭兄,小弟刚到洛阳,就听到叶生的大名,文采出众,才思敏捷,更是得到君实先生的青睐。小小年纪,心怀天下,凭着一己之力,能让数万难民乐业,真是愧煞我这个父母官啊!”
声音很有磁性,抑扬顿挫,听着就让人舒服。叶生可不敢居功,急忙谦虚地说道:“小子何德何能,还不是上有老父母大人支持,下有苏州的士绅商人帮衬,再加上受难百姓体恤朝廷的难处,小子不过是穿针引线而已。”
“好一个穿针引线,能把上上下下串在一起,稚圭兄,这个外甥可不一般啊!”
韩琦也笑道:“诸位说的这么热闹,我还是两眼一抹黑,不如一起去运河看看如何?”
“好啊,我也早有此心。”
他们说好了,叶生只能乖乖当他的向导,带领着众位大人,向着大运河进发。一路上叶生详细向韩琦说了他的设想计划,韩琦还在思索,包县令就似有所悟,呵呵笑道:“以难民疏通运河,以商人财力救济难民,又以运河之利反补商人,环环相扣,妙哉,妙哉!”
说说笑笑间,就到了施工现场。正赶上引水冲刷淤泥,清澈的浏河水带着泥浆,汩汩流淌而出。很多百姓担着木桶,拿着洗脸盆,眼巴巴等着。
他们都是临近的百姓,这时候正是小麦返青,加速生长的时候,需要水分和肥料。运河的淤泥饱含养分,灌到麦田里,小麦能生长得更好,收成更多。每当释放泥水的时候,都吸引了很多人过来,这也算是修运河的附带产福利。
叶生说道:“二百里的大运河,不光能用来航运,同样可以灌溉,我规划了二十条引水渠,等全都修好之后,沿途五十万亩田地都会受益。”当然了,叶生不会说使用引水渠是要交钱的。
“嗯!”听到这话,韩琦格外喜悦,对他们来说,无农不稳,什么都不如农业稳定来的重要。
修运河能想到沿途的田地灌溉,光是这一条,就足见叶生识大体,韩琦越发满意。
泥水释放出去,工人娴熟地竖起木架,绞动滑轮,一块块石头像拔萝卜一样,被揪了出来。等到都清理干净,就立刻奔向下一片。至于留在岸上的石块,有其他人驱赶着牛马,用畜力拖走。
然后负责挖土的工人迅速赶来,他们先划分好区域,有人拿着铁锹挖掘,有人用竹篓背走沙土。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点,他们使用的铁锹规格一致,挖掘的动作也近乎一样,别管有多大的力气,每一锹挖出来的土都差不多。竹篓的大小同样如此,每一个动作都有规范,不准出错。
这是叶生吸取后世科学管理的经验,能够合理分配工人体力,达到最大的效果。起初大家伙都别别扭扭,心说干了大半辈子活儿,还用得着教吗!
叶生也不多说,他选出两百名工人,严格按照他的方法操作,至于两百人由着习惯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