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文抄公

第一百二十章 论持久战(2/3)

再次从地主家出来,这样过程让她对于地主和普通平民有些不少的认知,可是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可是这份陈顶天版本的《论持久战》却让她感觉茅塞顿开,过去的人生经验立马得到了很大启发,成功的了解到了地主的本质。让她真正的了解到了地主的本质和依靠地主阶级支持的满清政权,甚至是过去那么多政权的本质。

    如果不推翻了这个地主阶级所掌握的政权,那哪怕再次建立一个政权,也都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而接下来,陈顶天仔细分析了一下那些满清的统治借口,从满清重视城市,反而在基层方面统治力量薄弱。这点和当年日本人重视大城市而轻视农村甚至轻视县城有着差不多的情况。他们同样是在基层统治非常薄弱。

    “想要推翻满清,甚至推翻支持满清的地主解决,不能够操之过急。满清拥有相对强大的正规军,如果正面作战那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尤其是我们主动去攻城,那肯定会损兵折将。”

    “而且满清重视县城,县城往往代表了政权所在,一旦县城被攻克,那在他们眼里是非常重要的责任,甚至牵连一大片官员。所以一旦攻打县城,他们会拼命抵抗,甚至周围也都会拼命救援。”

    邱二娘立马再次说:“神了,真是神了,居然连这个都想到了。我们每次攻城,不但城里面的官吏都拼了命的抵抗,甚至很多清军都会拼了命的救援。这样我们损兵折将,甚至损失惨重。他居然在那么远,都分析对了?”

    其实这个是很多政权的通病,从当年的刮民党到日本人,一个个对于城市的重视远远多过对于农村的重视。重视城市轻视农村,而那些一点丢了大城市,很多官员都要被问责,他们当然拼命了,甚至同僚之间也都互相支援,避免被牵扯。

    所以攻打县城那是得不偿失,反而会加强了满清内部的联系,自己也损兵折将,让满清变得各县之间不得不遥相呼应了。

    从兵员素质,到战斗素养,甚至是武器等等都远不如敌人,还要去集中兵力和敌人打攻坚战,甚至是自己作为进攻一方,那损失惨重是必然的。再加上丢失县城,作为满清的官员承担不起这个政治责任,那他们会拼命的。

    去进攻县城,综合来看是得不偿失,尤其是在自己弱小一方,那更是如此了。

    “反清是一次持久战,因为我们要反对的不只是满清,更是支持满清的地主。而地主的根基在于乡村,我们不如主动放弃进攻大城市的计划,主动埋藏于乡村。我们通过瓦解乡村的士绅,让争取百姓加入,发展生产。而和地主乡绅争夺民心,把百姓拉到了我们这边。甚至在乡村里面训练军队,阻断个城市之间的交流网络,孤立县城。”

    “城市的各种物资须求都依赖于乡村供给,只要占领了乡村,就可以切断满清朝个城市之间的供给。到时候满清的县城将会逐步被饿死,而我们的军队在乡村里面已经成熟,随时可以真正的发动全面进攻,夺取最后胜利。”

    “此为农村包围城市也!”

    其实这个论持久战其实也就是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孤立日军的各种的资源,通过各种软硬兼施的手段来切断了日军的供养。这样从战略上其实已经包围了各城市,不过为了避免正面作战,还是要积累实力的。

    “可以通过游击战,麻雀战等等手段,逐步消耗满清朝廷的正规兵力。避免和敌人进行正面阵地战。假如平均福建每一个县每天都能够歼灭或者俘虏招降一名清军,那一个月也就是两千人左右。”

    “并且以招降为佳,因为这些清军很多也是苦出身,并非是什么权贵之家,只要动员也并非不能吸收加入。何况都是中国人,华夏子孙,尽可能避免伤亡。甚至他们经历了相对完善的军事训练,拉来了直接能用,相反敌人会因此少了一个训练好的士兵,此消彼长之下对于敌人的打击更惨痛。”

    “一旦掌握了农村,那这些清军士兵逐步缺衣少食,甚至缺少供养,那他们甚至会主动加入。因为这些士兵为了清廷当兵只是为了当兵吃粮,毫无信仰毫无忠诚,所以战斗意志差,一但吃不饱没有军饷,他们也都会面临背叛。”

    “所以占领农村,重新分配土地,争取民心,切断城市供应,争取军心。最后满清的统治根基将会彻底土崩瓦解,最后满清和他所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都将会随着满清而过去。”

    邱二娘看着这本《论持久战》终于露出了激动的神色,这些都是过去所没有想到的,过去他们认为起事也就是造反,没有任何的目标。刚开始起事也许是为了生存,可是后来他们却发现起事之后却好像只能够到处流窜。日子并没有改善太多,哪怕起事了之后,应该怎么走那也都没有了目标。

    虽然看起没有被压迫了,可是却同样随时有着生命危险,随时杀戮。他们不懂得应该怎么走了,在他们眼里起事不就是进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