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改造计划

327(1/2)

    同时他的起点也是足够的高,所以他的眼光也要比一般人要看的远的多。

    这一次的银夏之战,朝中之所以能够通过,除了种师道的力请陈辞之外,张商英也是花了很大气力来促成这件事的。

    张商英、种师道他们这一批人,跟大宋朝中其余那些对外只会妥协、绥靖的官员们相比,应该算是大宋朝的鹰派和主战派了。

    因为条件和时代的局限,无论张商英还是种师道,大多数时候都是将目光停留在大宋朝和周边的西夏、辽人的战事上,很少也没有条件去关注除了西夏和辽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情况。

    所以,他们自然不会跟薛明一般,知道金人这个时候正在强势崛起,而后头还有个野心勃勃的蒙古正要趁势而起,之后还要催动大军横扫欧亚大陆呢。

    不过这并没有遮掩他们应有的判断,那就是西夏和辽人虽说屡屡对大宋朝发送各样的攻势,却是一直没有真正的使出全力,而且对大宋朝如今的土地城池实在是不这么看重,就仿佛他们这两个国家都是商量好了的一般,对大宋朝的策略,就仿佛割草谷一般,过个一段时间感觉成熟了,就出动大军到大宋朝境内来劫掠一番。

    除了城池外,粮食、人口、茶叶、铁器、金银珠宝等等等等,都是西夏人和辽人劫掠的对象,却偏偏对大宋朝最为看重的城池和土地不屑一顾。

    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大宋朝粮仓所在的四川战区,为什么一直是西夏人主攻的方向的最为主要原因。因为四川是粮仓所在,素来富庶。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量,料想西夏人不会因为一座银夏城真的跟大宋朝大动干戈,而又因为看到银夏对大宋朝黄河防线的重要性,所以张商英和种师道才不遗余力的推动了银夏之战。

    可是事实却偏偏出了偏差,西夏人不仅真的大动干戈了,而且是狠狠的大动干戈了,坐镇西夏地俯瞰宋地的李良度,甚至亲自督师南下来报复大宋朝,紧接着又是针对四川和永兴两个方向的两路大军,齐出围攻大宋朝。

    这已经不能用动干戈来形容了,看李良度的势头,这完全是要将大宋朝灭亡的趋势嘛。

    预判的失败,战事进行的不利,赵佶心中对他的不满也随着每日里雪花般送到龙案上的军情信报而增加着,张商英很清楚。

    可是对这场战事,张商英从一开始就感觉发的有些蹊跷,有些不应该。

    宋辽西夏两国,从百年前交恶到如今,大大小小的战事已经打了无数次了,虽说大宋朝始终都是处于守势,可是张商英知道,西夏人和辽人也很清楚,想要灭掉大宋,西夏本身处在大宋和辽国之间这尴尬的地理位置和如今辽国也是不太安稳的情况下,即便真的可以,却也会付出异常沉重的代价,甚至很有可能到了最后,会落个得了宋地、失了西夏之地的下场。

    说的再严重点儿,弄不好连西夏人也会被拉着陪葬,彻底的退回老巢。

    所以,这几年来,宋西夏两国除了上次的横山之战算是非常大的战事外,基本上都是打打停停,和谈再何谈……如此反复。

    这是两国之间这三年来一直保持的默契,虽然没有说破,不过却都是心知肚明的。

    可是这一次,虽说是大宋朝罕见的先动了刀兵,而且还是在西夏使节团刚刚到达汴京城之后,不过,这在张商英看来,根本不算什么大事。

    之前,都是西夏人来主动进攻大宋朝,他什么时候讲过规矩了?议和的时候,劫掠大宋朝又不是没有过?谁规定了,只准你做放火,不准别人点灯的?

    西夏人这一次的反应实在是有些太大了,太反常了。

    最初的时候,张商英并没有太过担心,他认为李良度只是做做样子来挽回点儿西夏国战无不胜的颜面,不过随着四川和永兴两地的战事开启,他终于意识到事情有些脱离掌控了。

    偏偏,就在他天天抓掉了无数的头发,想着这么应付西夏人这灭国之战的时候,李良度突然不打了。而且还主动求和,退兵了,甚至还罕见的提出要将河西走廊还给大宋朝,似乎为大宋着想的指定了议和大使。

    这一下,张商英刚刚笃定的想法又瞬间再次动摇了。

    种师道的信件将所有的事情都说的很详细,前因后果张商英都了解。可是他不会真的天真的认为仅仅依靠霹雳弹和西夏之地地的那些乱贼就能让李良度就屁都没放的说走就走。

    几十万大军的调动,可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不要说西夏人素来贫瘠。

    军国大事,岂能儿戏?偏偏李良度还真就儿戏了。张商英实在是有些看不懂牌面。

    不过看到李良度指定薛明为议和大使前往开封议和的时候,再联想到种师道信笺中说的薛明在跟李良度谈判的时候发的种种,张商英总感觉李良度这一次肯定是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