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坤

第248章 女大学生羞耻露出的一天(3/4)

走势,从武昌一路向下,掠过九江、安庆,最终停在江宁(南京)。

    她的动作沉稳而精准,仿佛在丈量着无形的战线。

    “父亲····”她的声音清泠依旧,却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冷静,“转圜?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朝廷积弊百年,早已病入膏肓。武昌枪响,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南方各省督抚,或首鼠两端,或借机自立,人心已散。朝廷……名存实亡了。”

    她的话语直白而锋利,毫不避讳地撕开了何老话语中最后一丝侥幸的掩饰。

    她指尖点在南京,“新旗既立,必成燎原。沽州虽富,终在江南腹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何父的瞳孔微微一缩。

    这番话,若出自他官场上的幕僚之口,他丝毫不会惊讶。但出自他年方十八、待字闺中的二女儿之口,其分量与冲击力却截然不同。

    没有闺阁女子的娇怯与回避,只有近乎冷酷的清醒判断。

    这正是他最为欣赏何静舒之处——她身上没有长女静贞那种传统闺秀的温婉柔顺,反而承袭了他骨子里的那份敏锐与果决,又因接受了新式女子学校的教育,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加独立。

    “你说得对”何父长长吁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眼中反而流露出一丝激赏,“为父辞官,正是看透了这‘倾覆’二字。只是……”

    他目光转向窗外,庭院里一株老梅虬枝盘曲,在冬日灰白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苍劲,“这沽州城,这何家百年基业,在这滔天巨浪中,如何自处?姑爷此番调任沽州,清政府那边……你如何看?”

    这才是他真正想与女儿商议的核心。

    他并非真的需要一个女儿为他分析天下大势,而是想听听这个拥有非凡洞察力和冷静头脑的女儿,对何家未来具体路径的看法。

    何静舒端起茶瓯,浅浅啜了一口。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清冷的眉眼一瞬,复又清晰。

    “父亲早有洞见,抽身得宜。无论外间如何风雨,沽州根基深厚,运河通畅,一时半刻尚能自持。府中一应储备充足,上下约束谨严,父亲不必过虑。”

    她的冷静,像一块沉入深水的玉,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复顿了顿,像是在仔细思量。

    “至于姐夫此番回沽州,是机遇,也是风险”

    何老眼中欣赏更盛,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若论机遇……”

    她声音清泠,语调平和,如同在分析一件寻常家事。

    “一则,姐夫身处京城漩涡中心,此番南下,所见所闻,必是外间难以窥探的实情。无论是朝廷动向,还是北洋诸将的心思,若能知晓一二,对我们何家在这乱世中把握分寸,总归是多了几分眼力。”

    “二则,姐姐能归家,母亲与父亲心中挂念得解,骨肉团圆,此乃天伦之乐,亦是难得的慰藉。” 她语气温软了些,带着对姐姐的关切。”

    “风险在于,局势瞬息万变,今日座上宾,明日阶下囚,亦未可知。”

    她看向何老,“父亲当日抽身,何等明智。如今姐夫入局,何家便再难如之前般超然物外。”又顿了顿,目光沉静如水,继续道:

    “女儿以为,何家当行‘外圆内方’之策。对外,姐夫之职,乃为国为民,何家自当全力支持。姐夫所需人力物力,府中可酌情支应,但需有度,不可过分卷入其具体公务,更不可妄言政事,授人以柄。”

    她条理清晰,分析利弊,权衡得失,提出方略,俨然一位运筹帷幄的谋士,

    那份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对家族命运的深刻关切,让何父心中激荡不已。

    “好!好一个‘外圆内方’!”何父忍不住拊掌轻叹,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激赏。

    不愧是他精心教养的好女儿,虽不是男儿身,但何老认为,他的这个女儿,可比那些空架子的公子哥要好上千万倍。

    父女二人对坐,一个饱经沧桑目光如炬,一个清冷如冰洞悉世情,在何家命运的棋盘上,他们的思路惊人地契合。

    这已不仅仅是父女亲情,更像是一种志同道合者对时局与未来的无声谋算。

    “父亲过誉了。”何静舒微微垂眸,长睫掩去了眼底的情绪,“女儿不过是尽力为父亲分忧,为家族绸缪。”

    她起身,理了理并无褶皱的衣襟,“姐姐和姐夫归期将近,府中诸事还需女儿去盯着。父亲若无其他吩咐,女儿先告退了。”

    “去吧。”何父颔首,目光追随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