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混乱和恐慌,等待那些步卒散开,再逐一收割。因此,骑兵的冲击路线虽然没有规律,但实际上往往会选择眼前人比较少,队伍较薄弱的方向前进。
蜀汉地处四川,多是步兵,他日要进军中原,免不了在平原上和曹魏骑兵交手。而在平原上步兵要想和骑兵交手,必须依靠战阵。诸葛亮正是针对这种情况,研究出了新型八卦阵。八卦阵其实是一种多兵种配合的战阵,战阵分为内阵和外阵,共8个方向。外边分为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等八个外围阵,因此也被称为八阵图!其中天地风云作为正阵,是为正兵,龙虎鸟蛇这四阵作为奇兵。两阵相从,一正一奇,一战一守,如果有其中一个战阵受到攻击,临近的战阵会保护它的侧翼并不断逼近用弓弩射杀敌军。周围8阵每个大阵都有大将镇守,分别由征南将军马忠、镇南将军张嶷、安北将军张翼、司徒邓芝、安东将军廖化、护军大将军柳隐、右将军诸葛诞、安西将军关索统领,各以6个小阵组成,共计64个小阵。中军是指挥台,由16个小阵组成,诸葛亮率领司空杨仪、征北大将军王平、左将军句扶、虎步监孟琰等亲自镇守。
前军一共9个大阵,共包含88个小阵,每小阵1000人,阵内配置了200盾牌兵、300弓弩手、300钩镰兵和少量武骑。
八卦阵的主要战法是,在骑兵冲击时,步兵有意识地让出道路,引诱骑兵下意识地集中向这些路线行进。待骑兵杀入阵中之后,步兵阵列虽破却不散,一路上在两边集结固守,让出前方空间任由骑兵冲刺。而这种阵势的核心在于:这种路径可以通过事先操演确定,通过有意识地引导,让骑兵本来是战阵两侧的直线冲杀,变成步兵一方主导下的,在阵内的环型路线!蜀军连续不断地诱使敌军冲刺,无穷无尽的放箭和钩刺,将会逐步消耗敌军骑兵的气势和体力。而由于骑兵自身的特性,他们又不得不按照这条“安全”的路线冲锋。随着时间的推移,阵内的敌军最终会被逐渐消耗一空。
其次,如果骑兵冒死冲击战阵,每个小阵中兵种又会相互配合。蜀军战阵的第一排由鹿角、偏箱车等构成,偏箱车正面装有盾牌护板,由盾牌兵操作进行防御冲击。第二排为弓弩手,采用三段式射击可密集打击敌人,第三批为钩镰手,使用钩镰枪收割最后一波冲过箭雨冲到面前的敌人。如果敌军队形被击散,蜀军还会根据形势改变甚至封闭道路,将敌军进行分割包围,再被逐一消灭。
八卦阵中的每一处都是专门针对骑兵设计的,如此,阵中的骑兵将陷入无穷无尽的跑动,受到防不胜防的箭弩钩刺,就算冒死突围,也会被阵中的联合兵种压制,最后被四处分割,逐个击破。
这才是真正的八卦阵!
诸葛亮日思夜想,十年磨一剑,创建了这个震古烁今的无敌战阵。这是因为蜀汉没有强大的骑兵,根本无法越过曹魏的防线,完成大纵深运动战。诸葛亮唯一的期待,就是在大平原上与曹魏军决战,依靠他创建的这头战争怪兽一举摧毁曹魏的主力。整个阵的布置非常复杂,调动也非常复杂。诸葛亮为了让他的军队严格执行命令,如机器般协调一致,写下了《兵法二十四篇》,并在蜀中不断的操练演习,就是期待有一天能够真正派上用场。
所以历史上的司马懿“畏蜀如虎”,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是因为他很清楚他面对的对手多么可怕。司马懿坚决执相持战、乌龟战,预判抢占各个战略关键点。他不是战术家,他是战略大师,不玩火。可惜这一切都随着他的中计败亡逝去了,曹魏众人都没有司马懿的远见,看不透诸葛亮的意图,就这么一步步的进入了诸葛亮的“圈套”,最终让诸葛亮如愿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平原大决战,让他的八卦阵终于能够得见天日,在史书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回到战阵中,幽并突骑虽然败局已定,但是毕竟人多,仍在两两三三负隅顽抗。尤其是田豫、朱灵,领着数百亲兵,下马步战,凭借圆盾和长枪,迅速组建了一个密不透风的鱼鳞圆阵,且战且走,一直在寻求机会突围。
“丞相,幽并突骑已经溃散了,用不了多久,我军就可以将其全部消灭。恭喜丞相,贺喜丞相,所创战阵大展神威,一偿多年心愿。今日一战,震古烁今,足以彪炳史册,青史留名!”杨仪兴奋地向诸葛亮拜礼道贺。
诸葛亮对此夸赞显得毫不在意,他此刻关注的倒是另外一件事,只见他紧紧地盯着阵中魏军,说道:“如此下去,伤亡太大。这批魏军是天下精锐,收之大有裨益。传令姜维,迅速切入结束战斗!”
“这,丞相,眼下这激战正酣,如何能快速结束战斗?”杨仪不解地问道。
“擒贼先擒王。”诸葛亮微笑着摇了摇羽扇。
“明白!”杨仪恍然大悟,立即令旗手传令。
阵中的姜维得到号令,立即率领西凉铁骑重新进入战场,逐一清扫战场。幽并突骑完全没有防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